初秋時分,贊皇縣深山里,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蔥蔥。
行走在黃北坪鄉中馬峪村的青石板路上,讓人時刻感受到鐫刻在這里的八十余載歲月滄桑。這里,曾是抗戰時期冀西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據點,如今是鄉村振興的幸福家園;而守護這片熱土的贊皇縣人民法院,用鏗鏘的步履,從烽火歲月的司法萌芽到新時代的法治護航,正續寫著“人民司法為人民”的時代篇章。
烽火中的中馬峪:太行山上的“紅色堡壘”
贊皇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冀西抗日的重要戰場。該縣中馬峪村,地處縣城西南方向山谷內,是連接丘陵和大山的關節點。其東北面通城西重鎮野草灣,東南面通城南重鎮院頭,與縣城直線方向是重重丘陵和高山,相對比較隱蔽;側翼又交通便利,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當年,這個僅有80戶、200多口人的中馬峪村,是太行一專署(冀西專署)、贊皇抗日縣政府及獨立營長期的駐扎地,也是黨政軍部門最多、法律部門較全、法治建設最好、群眾基礎最好的抗日堡壘村。
1937年底至1945年8月份,中國共產黨人在中馬峪這片紅色熱土上,一手拿著槍桿,開展武裝抗日斗爭,楊秀峰、陳錫聯、秦基偉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塊革命根據地上工作和生活,指揮晉冀魯豫邊區的敵后抗戰工作;一手持有法律,開始紅色法治的偉大嘗試,頒布了涉及土地、婚姻、民事調解等法律法規,建立了中馬峪承審處、民調科、監獄股等司法機構,進行了紅色法治的實踐和探索。
承審處,就是人民法院的前身。當年,為穩定根據地局勢,根據地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制定土地使用法、婚姻法、妨害婚姻治罪條例、減租減息條例、民事調解條例等法律法規,并建立了較完整的敵后游擊狀態下的司法體制,一、二審機構同在一個根據地辦公,方便群眾訴訟,并采取“巡回就審”“司法指導”“春耕假釋”等多項司法制度,使得“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執法如山”的方針得以貫徹落實。
回望抗戰烽火硝煙的記憶,沒有法槌,沒有法袍,但在中馬峪村口老槐樹下,冀西專署、贊皇縣抗日縣政府承審處依理依法“斷案”,大家都服。
村里婦女楊小妮與丈夫結婚十年,常挨婆婆和丈夫打罵,苦苦勞作得到的卻是冷飯殘食。村婦救會專門把楊小妮受虐待的遭遇提到議事日程,先后召開農會及老太太會,多次討論,幫助調解但無果。最后,根據群眾意見,依照婚姻法之規定,公正評判允許離婚。同時,根據男方的條件,為楊小妮爭取了撫養費,讓其帶走自己的衣服,婆家給糧食三斗、錢十元、布一匹,分三次還清。楊小妮離婚的事迅速傳遍了附近的村子,婦女們紛紛找婦救會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時候沒有正規法庭,但‘公道’二字刻在每個人心里?!贝謇镆晃焕宵h員介紹,當時八路軍干部常在村口老槐樹下“斷案”:有村民因藏糧爭執,干部就帶著大家憶苦思甜,講“保家衛國,先保鄰里和睦”;有地主趁機哄抬糧價,干部便依據抗日政府頒布的《減租減息條例》,讓地主退還多收的糧款?!皼]有驚堂木,沒有判決書,但大家都服——因為斷的是理,護的是老百姓的命?!?/p>
正是這份“守公道、護家國”的信念,讓中馬峪村成為太行山上堅不可摧的“紅色堡壘”??箲鹌陂g,全村30多名青年參軍,村民們用小推車運送物資、用暗號傳遞消息,沒出過一次差錯。
新時代的贊皇法院:傳承紅色基因的“法治尖兵”
80多年后,當年中馬峪村老槐樹下的“公道”,已化作贊皇法院干警手中的法槌與卷宗。走進贊皇法院,“傳承紅色司法基因”的標語格外醒目,而中馬峪村的抗戰故事,更成為干警們入職培訓的“必修課”。
“當年黨員干部靠‘走村串戶聽民意’化解矛盾,現在我們也要把法庭‘搬’到老百姓身邊。”贊皇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黃夫祥說。針對中馬峪村所在的山區村落分散、老人出行不便的情況,法院組建了“紅色巡回法庭”,每月至少兩次深入各村,在村委會大院、田間地頭開庭辦案。今年3月,中馬峪村兩戶村民因宅基地邊界起爭執,巡回法庭干警帶著卷宗趕到村里,邀請老黨員、村干部共同調解,既講法律規定,又憶當年“鄰里互助”的抗戰往事,最終兩家人握手言和,還一起修補了院墻。
除了巡回辦案,贊皇法院還在中馬峪村設立“紅色法治教育基地”,將抗戰時期的“群眾司法經驗”與現代法治結合:組織干警走訪老黨員,整理《冀西抗日根據地司法故事集》;針對村里的留守老人,開展防養老詐騙普法宣傳,用當年“識破日軍假情報”的案例類比詐騙套路,讓老人們聽得懂、記在心;開展“夜間普法宣傳”活動,干警們化身“普法主播”,圍繞群眾關心的婚姻家庭、鄰里糾紛、電信詐騙、老年人權益保護等熱點問題,通過“案例講解+法條解讀”的形式,把生硬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鮮活的生活場景,用“接地氣”的方式為群眾送上“法治夜宵”。
同時,贊皇法院還邀請縣第四中學師生前往中馬峪紅色法治教育基地,通過參觀楊秀峰故居、承審處舊址、看守所舊址等地,使他們感受到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不懈努力。此次參觀學習活動,將紅色文化與法治教育有機融合,為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和法治教育課。
從烽火歲月的“露天法庭”到新時代的“巡回法庭”,從抗日根據地的“公道信念”到如今的“法治護航”,贊皇法院干警始終沿著中馬峪村傳承的紅色足跡前行,以“守公道、護民生”的忠誠履職,為這片熱土的鄉村振興、百姓幸福筑起一道堅實的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