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邊境小城集安市的大街小巷便熱鬧起來。早餐攤前,熱氣騰騰的包子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公園里,老人們專注地打著太極拳;市場中,攤主們熱情地招呼著顧客,新鮮的蔬果品類齊全。這是吉林省集安市社會平穩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生動寫照,而這背后,離不開集安市在社會治理領域的不懈努力與創新實踐。
在全面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集安市委政法委始終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作為行動指南,精準把握上級的部署要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具有集安特色的社會治理新路徑,全力加強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集安市綜治中心自2024年2月正式運行以來,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12件,化解成功率為100%,群眾滿意度和認可度達100%。一項項工作成績,是集安市綜治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一攬子”化解矛盾糾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制度護航 夯實治理根基
集安市委政法委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部署要求,全力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以制度為保障,積極探索有效的工作機制,為全市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集安市委政法委深刻認識到,完善的制度體系是綜治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石,于是,一系列貼合集安實際的制度相繼出臺。為強化部門協作,制定了《集安市綜治中心協調聯動制度》,明確了各部門在矛盾糾紛化解、社會治安防控等工作中的職責與任務,打破部門壁壘,構建起了“統一指揮、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確保在面對復雜疑難矛盾糾紛和突發情況時,各部門能夠迅速響應、協同作戰。在日常管理方面,推出了《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培訓制度》,定期組織涵蓋法律法規、調解技巧、心理疏導等多項內容的專業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建立了《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考核評價制度》,將工作成效與個人績效掛鉤,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打造了一支素質過硬、業務水平高的綜治隊伍。這些制度的實施,為集安市綜治中心高效履行職責、創新社會治理筑牢了堅實的根基。
多措并舉 化解矛盾糾紛
集安市綜治中心自運行以來,指導鄉、村兩級綜治中心創新工作舉措,致力于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通過部門聯動、創新方法、全程協辦等機制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部門聯動,凝聚合力解難題。在各類社會矛盾面前,部門聯動是破題的關鍵。集安市綜治中心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為群眾排憂解難。
2024年3月,居民胡某因丈夫李某陽在工作中意外死亡,某建筑公司未足額支付賠償金而使胡某生活陷入困境。胡某向集安市綜治中心求助。該中心迅速行動,協調人民調解、勞動仲裁、法院等部門協同作戰,最終促使該建筑公司支付了剩余的賠償金10萬余元。
集安市綜治中心自運行以來,累計化解經濟類糾紛40余件,彰顯了部門聯動在解決社會難題中的強大合力。正如中心負責人張鑫所說:“統籌協調是部門聯動的基礎,只有各部門協同作戰,才能真正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創新方法,化解糾紛在基層。在集安市綜治中心的指導下,麻線鄉綜治中心創新推出了“田間地頭”工作法,將矛盾化解在現場,維護了鄉村的和諧穩定。
2024年汛期,麻線鄉麻線村四組村民姚某和陳某的承包地因暴雨被淹。陳某擋水導致水流進姚某田地,引發姚某不滿,雙方發生爭執。麻線鄉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迅速趕到現場,提出村委會組織人員幫忙疏通水道引流雨水,安撫住了雙方的情緒。最終沙袋運到,工作人員筑好圍堰保護了兩方田地,化解了矛盾糾紛,避免了矛盾升級。
“田間地頭”工作法是鄉綜治中心創新工作的一個亮點。今年以來,鄉綜治中心已成功化解各類糾紛400余起,有效維護了鄉村的和諧穩定。村民們表示:“矛盾糾紛的及時化解,讓我們心服口服,日子更甜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全程協辦,暖心服務化積案。面對陳年債務等復雜疑難矛盾糾紛,集安市綜治中心運用全程協辦機制,為群眾提供貼心、高效的服務,讓矛盾糾紛得到妥善化解。
2024年7月,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鞠某到綜治中心求助,希望解決與某集團7年的債務糾紛。訴訟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了解到某集團承認債務,但因人員變動拖延付款后,向鞠某介紹了訴前調解的優勢。征得鞠某的同意后,工作人員幫助其梳理證據、核對賬目、代寫起訴狀并受理案件。隨后,工作人員通知某集團,并告知其訴訟風險。經多輪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某集團支付了欠款,這起矛盾糾紛圓滿解決。鞠某感慨地說:“這起糾紛困擾了我7年,雖然金額不多,但也讓我很煩心。你們全程協辦,這么快就幫助我解決了這個問題,讓我們對以后的經營更有信心了。”
自實施全程協辦工作機制以來,集安市綜治中心已成功化解此類積案30余件,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對綜治中心工作的滿意度。
特色服務 守護人參產業發展
集安市作為人參主產區,人參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涉及人參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矛盾糾紛日益增多。為進一步延伸綜治中心的服務觸角,在集安市委政法委的統籌協調和組織推動下,成立了特色綜治中心——全省首家人參產業法治服務中心,為人參產業健康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法治服務中心實行“1+4+N”工作模式,由市法院、市公安局、市檢察院、市司法局設立了巡回審判點、網格警務站、檢察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4個窗口,整合了市場監管、農業農村、金融機構等多家單位的資源,將法治服務精準覆蓋至人參產業的種植、采挖、加工、銷售以及融資、合伙等全流程、各環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規范人參市場秩序、打擊涉參違法犯罪、化解涉參矛盾糾紛、解決參農參商訴求、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實現了“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的工作目標。
2024年9月,某參農合作社與外地收購商因人參收購價格產生糾紛。法治服務中心迅速介入。法律專家審查合同、了解情況后,認定收購商壓價無理。經多輪調解,雙方達成和解,收購商按原合同價格收購,合作社避免了損失。
在日常工作中,該法治服務中心通過建立常態化法律咨詢服務機制、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講座、及時化解涉參矛盾糾紛等舉措,有效規范了人參市場秩序。法治服務中心自運行以來,累計開展法律服務10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00余件,為集安市人參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成為集安市社會治理精細化、專業化的生動實踐。
“我們致力打造全省聚焦人參產業法治服務政法聯合體首創之地,通化市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助力‘兩個健康’示范之地,集安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基層治理向產業延伸、向一線拓展的實踐之地。”集安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學峰這樣描繪著法治服務中心的工作愿景。
人參產業法治服務中心受到了通化市委書記孫簡的肯定:“請各縣(市、區)認真學習借鑒(集安模式-作者注),立足各地實際,以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法治服務,助力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支持‘首發、首創、首店’的相關要求,推動各部門認真謀劃具體舉措,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為全市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綜治中心作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建設的重要平臺,肩負著化解矛盾糾紛、防控社會風險的重要使命。集安市委政法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市綜治中心積極統籌協調,鄉、村兩級綜治中心及法治服務中心全力配合、攜手共進,構建起了嚴密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在這一體系下,各類矛盾糾紛被精準發現并妥善化解在基層一線,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集安、法治集安提供了堅強保障,繪制了平安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