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攬合力“治”久利遠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加快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綜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近年來,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聚力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實戰化運行、實效化提質、數智化賦能,統籌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矛盾風險化解能力和社會治安防控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淇縣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連續11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工作優秀縣”。
夯實社會治理前沿陣地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住宅小區不斷新建,小區物業矛盾糾紛日益凸顯。
淇縣某小區四期部分業主入住后,在與小區前三期業主交流、實地對比中發現,小區前三期的燃氣管道主要鋪設在房屋的外部,而四期的管道主要鋪設在房屋內部,存在安全隱患;小區的綠化不如前三期做得好;小區充電樁太少,滿足不了業主的充電需求……于是,業主代表來到淇縣綜治中心尋求解決。綜治中心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會商。
“四期燃氣管道走房屋內部,既可以保護管道,又便于及時發現漏氣隱患,同時安裝有自動防護系統,如果出現漏氣就會自動關閉閥門,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針對燃氣管道鋪設問題,燃氣公司技術人員進行了解答。
經過進一步會商,研判組決定:小區的綠化由住建局負責督查直至達標;住建局督促小區物業在小區適當位置再增設適量充電樁用以滿足業主需求。從問題發現到解決方案的制定和執行,整個過程體現了綜治中心的專業性和高效性。
群眾有了糾紛,需要一個“說理的地方”。過去,老百姓常常不知道去哪個部門解決,跑來跑去就跑出了“火氣”。如今,走進聚集平安建設、矛盾糾紛化解、公共法律服務、法治宣傳、網格化服務于一體的綜治中心,實現了“一站式”解決。
“一個中心”如何調動各方資源?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
淇縣縣委、縣政府把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實事來抓。縣委政法委立足政法職能,聚焦群眾滿意,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契機,強力推進中心實體化、實戰化、實效化、數智化“四化”建設,建強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社會治安防控“主陣地”,全力打造基層高效能治理的“橋頭堡”。
淇縣綜治中心采取“20+6+4”入駐模式,整合縣信訪局、縣人民法院、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等19家單位力量,采取常駐、輪駐、隨叫隨到三種方式,設立信訪接待、聯合調處、法律服務、勞動仲裁、訴訟服務、檢察服務、心理疏導、互聯網無人律所等功能區,打通調解、仲裁、訴訟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訪調、訪訴之間的分流和無縫對接,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工作模式。依托綜治中心,統籌整合村(社區)警務室、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信訪接待大廳、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基礎網格等基層平臺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巡防、志愿服務等各類社會組織作用,實現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目標化管理、實體化運作,讓群眾“走進一扇門、事務一站清”。
注入多元解紛源頭活水
“法學會要到一線去,要到服務群眾的地方去,要見群眾面,不要機關化。”淇縣法學會響應淇縣縣委號召,從縣委大院搬到綜治中心,建立直接服務群眾的綜合工作站。
不久,工作站就接到一企業調解請求,稱一名員工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家屬要求企業按工傷標準賠償。企業與逝者家屬因賠償金額產生糾紛,遂請求幫助。
工作站站長帶領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等深入了解情況,對各方責任進行梳理,組織當事人家屬與企業進行調解,提出由實際侵權人及保險公司賠償、企業可支付一定的家屬生活困難補助等解決方案。
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確定賠償金額,當場簽訂和解協議。
“在化解糾紛過程中,法學會作為群團組織能夠充分調動法律人才資源,同時,法學會具備第三方優勢,中立性則帶來權威性,能夠取得更好的化解效果。”淇縣綜治中心主任李軍海說。
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不僅需要整合力量,更需要專業力量。
淇縣綜治中心突出實戰導向,設立無人律所、公共法律服務、值班律師、訴前調解服務、檢察服務、信訪接待及心理服務、矛盾糾紛調解室、群眾來訪接待室,因地制宜引入和下沉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勞動爭議等重點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成立社會心理服務專家工作組、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組等,專業力量握指成拳,共同研判矛盾糾紛和信訪案件,高效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同時,從人民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行政調解組織及司法隊伍中遴選了60多名調解專家庫人員,打造“聯合調解最強團隊”,不斷提升化解矛盾糾紛的精準性、有效性。“郭老調”金牌調解室、婦聯“向陽花”工作室等特色調解品牌,已成為淇縣社會治理的金名片。
在此基礎上,綜治中心制定出臺了11個規范化管理制度,完善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工作運行體系。在嚴格管理的同時,中心以接待服務、案件質量等為量化考核的依據,定期開展評比表先活動,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激活基層“智理”神經末梢
“轄區動態可實時呈現,我們利用視頻通信、數據分析、無人機巡航等,能夠及時發現情況,并迅速處置。”在淇縣高村鎮綜治服務中心,一面大屏展現著該鎮社會治理各項數據的變化。
大屏背后,是淇縣數智化治理中樞平臺的超強“大腦”。近年來,淇縣以數字化建設為抓手,積極打造智慧管理平臺,推進信息一“網”掌握,系統涵蓋智能收集、研判、指揮、服務四大功能,探索構建“黨建+網格+大數據”基層治理格局,推動更多新興技術、優勢資源向基層流動,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淇縣實戰化運作社會治理綜合平臺,整合智慧城管、應急管理、氣象監控預警等數據信息,一網通覽、通管、通辦。對視頻監控擴面加密,升級防控識別圈,縣鄉村視頻圖像資源共享共用;每天專職巡防員、縣直單位巡邏員、村居“三馬甲一袖箍”等力量聯防聯治,構建了點線面結合的治安防控網絡;學校、醫院、廣場、景區等建立200余最小應急單元點長制,及時應對處置風險隱患,嚴防小風險變成大危險。
淇縣自主研發的“淇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云平臺”,將全縣600余名調解員、400余個調解組織布入一張網絡,推行線上“淇和碼上調”解紛碼,開通“淇和”熱線電話,受理范圍由婚姻家庭、相鄰權、民間借貸、勞資糾紛等簡單的民商事糾紛,逐步擴展到金融糾紛、110非警務警情、房產物業糾紛、心理服務、社會保險服務等民商事糾紛和服務等26類,實行一小時交辦,一天內見面,一周內辦結,一月內回訪閉環工作機制,群眾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掃描“一碼解糾紛”和一個熱線電話“直通車”就能反映訴求,更加方便快捷,簡單問題的解決正在實現“一次都不用跑”。
隨著數字化支撐將基層“智理”觸角不斷延伸,淇縣建成了上下貫通、左右互通的指揮聯動體系,成為消除風險隱患的“指揮部”、匯集情報信息的“參謀部”、解決治理難題的“服務部”,以數治賦能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為群眾提供從“耳畔”到“指尖”更便捷的全方位服務,實現資源有效整合、隊伍統一指揮、工作聯動配合、服務群眾高效的目標。
擦亮服務群眾金字招牌
“小關同志雖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近日,淇縣淇水社區網格長關軍偉前往獨居老人劉大爺家開展日常探訪,并協助老人做高齡補貼認證,劉大爺滿是感激地說。
這溫情的一幕,正是淇縣網格化治理模式下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淇縣大力推行“三長”網格化治理模式,由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網格長,每棟樓設置一個樓棟長、若干個單元長,目前,淇縣有1700余名“三長”活躍在基層一線,用自己的熱情與擔當為居民編織起一張幸福網。
在生活中,鄰里摩擦難免。城東社區“希枝說事”金牌調解室主理人希枝,同時也是沬水河畔小區的樓棟長。去年,小區兩戶居民因晾曬被子爭吵,她耐心調解,講法律、談情理,成功化解矛盾。還有居民李某和馬某的婚姻糾紛,經希枝勸解,兩人最終和好。如今,“有困難找希枝”成為社區居民的口頭禪。
群眾滿意是初衷。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淇縣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服務作用,持續優化“綜治中心+信息化+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模式,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服務作用,實施網格化“四個一”工作機制,明確網格員職責、工作、事項、標準“四張清單”,網格員視頻調度實現“一聯即通、一呼即應”,“網格+警格”深入融合,平安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建設扎實開展,社會治安、矛盾糾紛、公共安全等風險隱患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解決,真正把基礎網格打造成為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的細胞工程。
“下一步,淇縣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錨定‘創縣奪杯’奮斗目標,干字當頭、挺膺擔當、奮勇爭先,進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社會治安聯防聯控、網格化服務管理、屬地部門協調聯動、綜治隊伍能力提升等方面機制,充分發揮綜治中心平臺作用,推動更高水平的平安淇縣讓群眾更加可見、可觸、可感。”淇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英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