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幫忙調解,我們可以安心耕種了。”今年3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石埠街道永安村的鄧先生對調解組豎起大拇指。當天,村民王女士與鄧先生因地界問題引發糾紛,村委會治保主任鄧江琪沒有簡單調和,而是通過南寧市政法云平臺信息系統將糾紛上報。西鄉塘區綜治中心接報后迅速啟動預警,組織多部門聯合調解。在數據與法律支撐下,調解組結合歷史資料和現場丈量結果,給出雙方接受的方案,糾紛從預警到化解僅用5小時。
這是南寧市西鄉塘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西鄉塘區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打造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三位一體”平臺,推動多部門聯動,強化網格化管理,依托“政法云平臺”實現矛盾糾紛快速響應、閉環處置,為平安建設注入“數字動能”。
“云平臺+網格化”:讓矛盾化解“跑”起來
“基層網格員是矛盾化解的‘前哨兵’。”西鄉塘區綜治中心負責人孟衛東介紹,通過“網格長+網格員+網格警員”多網融合機制,網格員及時發現并上報群眾訴求,綜治中心通過“政法云平臺”發出預警,多部門協同處置,確保矛盾快速化解在村社一線。
今年1月14日,金陵鎮網格員上報“三聯村排水溝修復賠償糾紛”信息。綜治中心迅速預警,鎮領導組織多部門聯合調解,當天促成雙方達成賠償協議。今年以來,西鄉塘區通過“云平臺”預警調解糾紛53起,形成“線上+線下”閉環處置模式,推動平安建設提檔加速。
“一社區一品牌”:特色調解精準解紛
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圓心,帶動鄉鎮(街道)綜治平臺打造特色調解品牌,這是近年來,南寧市西鄉塘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工作亮點之一。
——在多民族聚居的中華中路社區,全區首個“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聯合調解中心”應運而生。通過“民族之家+多方聯動”模式,聘任少數民族調解員,搭建民族溝通橋梁,及時化解涉民族因素糾紛,筑牢民族團結“連心橋”。
——在歸僑僑眷聚居的北湖南路社區,“僑之家”成為僑胞權益保障的溫暖港灣。通過聯席會、老友議事會等機制,常態化解決鄰里糾紛,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重點街道,西鄉塘區完善“訴調對接、警調對接”機制,實行“一事一策”精準調處,構建“應調盡調”多元解紛體系,讓矛盾化解更高效、更貼心。
“我們將持續完善‘縱向支撐、橫向聯動’工作架構,讓綜治中心成為定分止爭的‘終點站’、群眾身邊的‘暖心站’。”孟衛東說。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