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多元聯調兩天撫平22年心結
時間:2025-08-13 19:11來源:平安廣西網責任編輯: 陳言

7月2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百育鎮綜治中心調解室內,一場特殊的調解正在進行。來自安徽的務工人員馬誠(化名)與曾經的雇主羅江(化名)相對而坐,22年的恩怨迎來轉機,經過兩天的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這起陳年糾紛得以化解,成為田陽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注腳。

2003年,未滿18歲的安徽潁上縣青年馬誠懷著美好憧憬來到廣東,進入廣西百色田陽人羅江經營的工廠務工。然而命運在此發生轉折——工作期間的一次事故,導致馬誠右手嚴重受傷,經鑒定為肢體三級傷殘。

“當時將他送醫搶救就花了8000多元,我實在無力承擔后續治療費。”現年62歲的羅江回憶道。默許馬誠父親變賣工廠設備以換取救治款后,羅江不得不關閉工廠另謀生路。

而馬誠因錯過最佳治療期,落下終身殘疾。“有段時間根本不敢看自己的右手。”馬誠說,此后的20多年里,他始終無法釋懷。調解現場,年近不惑之年的馬誠坦言,直到近年才逐漸走出心理陰霾。

羅江同樣備受煎熬:“我離開廣東后,四處奔波,最后還是回老家務農了。這件事始終是塊心病。”

今年6月底,馬誠在堂兄弟陪同下輾轉1500多公里來到百育鎮。面對20余萬元的賠償要求,靠種芒果養豬維生的羅江無奈地表示:“不是不想賠,是真拿不出這么多錢。”雙方僵持不下,一度劍拔弩張。

7月1日,百育派出所所長王鑫注意到3位外地來訪者。了解情況后,這位田陽區矛盾糾紛調解專家庫成員敏銳抓住關鍵點:盡管超過20年訴訟時效,但糾紛調解仍具可行性。

“群眾找上門就是信任,我們要把法理情都說透。”百育鎮綜治中心啟動多元聯調機制,派出所聯合司法所、鎮綜治中心、區法學會百育鎮服務站組成調解專班迅速開展工作。

調解員采取“背靠背”方式傾聽雙方訴求。馬誠坦言“那次事故,是我多年邁不過去的坎,跑那么遠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拿回該有的補償”。羅江則表示“愿意賠償,但需量力而行”。隨后調解員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司法所干部運用民法典的相關條款厘清責任,派出所民警則以“誠信互助”的價值觀喚起同理心。

“我接受分期付款方案,就算借錢也會履行。”7月2日,羅江在協議中承諾支付6.5萬元賠償金。馬誠也主動降低訴求:“賠償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認真對待這件事。”

同日,百色市田陽區人民法院百育人民法庭正式立案并受理了申請人馬誠、羅江提交的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的申請。法庭隨即作出民事裁定書,對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這是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田陽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劍盟指出,該案成功調處得益于三大機制創新:“一窗受理、多元聯調”的工作模式,打破部門壁壘;“法理情”融合的調解技術,既講法律底線也重道德疏導;“調解+司法確認”的閉環處理,確保調解成果落地。綜治中心不僅搭建對話平臺,更通過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等延伸服務,實現“事心雙解”。

自今年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以來,田陽區共排查矛盾糾紛1293件,化解1096件,化解率84.8%。

(廣西法治日報)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