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雞蛋砸哪吒,哪吒能請求法律援助嗎?”不久前,陜西省延川縣北關小學的法治課堂上,響起一道稚嫩的童音?!胺删拖駥O悟空的金箍棒……”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們眼睛發亮。
這是陜西“法援童行護苗成長”行動中千萬個溫暖場景的縮影。
自司法部“法援護苗”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陜西省法律援助工作以“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為針、以精準服務清單為線”,編織出一張覆蓋全省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網,讓法治陽光照亮每個孩子成長之路。
構建五級法援服務網絡
近日,陜西省司法廳公布了一組數據:5912,5946。
這不是一組普通的數據,它展現的是近年來陜西省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效,是全省2024年以來累計辦理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以及受援孩子的數量。
據陜西省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陜西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法律援助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實體、熱線、網絡三大服務平臺管理。截至目前,全省118個法律援助機構依托司法所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475個,依托村(居)委會設立聯絡點6609個。
同時,陜西堅持“12348”“12345”雙號并行,設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熱線專席,“7×24小時”接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咨詢,做到有問必答、有答必準。陜西法律服務網為未成年人開通“綠色通道”,智慧法援平臺實現線上申請、受理、指派全流程服務。
針對不同類型的未成年人,各地法援機構也在創新服務舉措。比如,針對困境兒童群體,法援工作者帶著“法治大禮包”走遍秦巴山區;在咸陽市兒童福利院,律師用皮影戲演繹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銅川市心理專家與法援律師組成“守護對子”,為每個孩子建立包含心理評估、法律需求、家庭狀況的三維成長檔案。延川縣法律援助中心在北關小學3至5年級開設法治與心理健康社團,長期為200余名留守兒童進行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導。
當富縣特教學校里的聾啞孩子踩著鼓點用手語“說”出法律小故事時,臺下的法援律師們紅了眼眶。延川縣法援中心主任魏宏舉珍藏的手冊里夾著孩子畫的“法治勛章”,扉頁上的太陽圖案旁寫著:“法律比太陽還暖”。
發揮典型案例示范價值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陜西深諳典型案例在法治宣傳中的示范價值,持續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例的挖掘與發布。
某校園傷害案發生后,法援律師通過證據鏈構建為受害學生爭取賠償,同步推動學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一起跨區域撫養權糾紛中,多地法援機構聯動辦案,不僅幫困境兒童追回費用,更協調民政部門落實長期救助,實現法律援助與社會救助無縫銜接……“六一”前夕,西安市法援中心發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以“小案件”講述“大道理”。
與此同時,陜西多措并舉強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律援助,重點關注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案件,健全法律援助與心理疏導、教育指導、社會救助銜接聯動的一體化未成年人保護體系。這一點可以從新修訂的《陜西省法律援助條例》中新增“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傷害案件的未成年被害人”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這一條款得以窺見。
在辦案過程中,法援律師不僅聚焦辯護質量,更注重“案后修復”。如在某未成年人法援案件中,辯護律師聯合心理咨詢師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幫助孩子重返校園,并持續跟蹤心理狀況,實現從“有援”到“優援”的升級,確保每一名未成年人都能獲得專業法律幫助。
創新形式提升普法質效
“超人叔叔,要是爸爸媽媽吵架怎么辦?”當法援律師扮成“法治超人”走進教室時,一個孩子第一時間提出了自己的“難題”。
“法治超人”從披風里掏出普法漫畫冊,用漫畫故事解讀家庭保護等法律要點。
陜西省法律援助中心印制以哪吒為形象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務指南,融合文化資源與法治教育需求不斷創新普法形式,讓法治教育充滿“少年感”。
除此之外,陜西省法援中心利用“六一”兒童節、“12·4”國家憲法日等時間節點,聯合省財政廳等單位圍繞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校園欺凌等主題,聯動開展憲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主題宣講,通過媒體直播訪談、法治情景劇展演等形式,提升普法質效。
為進一步鞏固“法援護苗”工作成果,今年以來,陜西積極推進法律援助“一群體一品牌”創建活動,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優化服務方式、加強部門協作,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精準的法律援助服務。
目前,全省共創建9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品牌。包括陜西省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研學基地——延川縣“黃河邊上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研學基地”、蓮湖區青少年法律援助與調解中心、向日葵關愛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通過打造具有針對性、影響力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品牌,切實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下一步,陜西將持續強化家庭、學校、司法部門協作,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效性強、未成年人樂于接受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推動法律援助與心理疏導、家庭教育指導、司法救助等一體實施,探索由‘事后維權’向‘事前預防’延伸的前置性法律服務,切實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标兾魇∷痉◤d黨組書記、廳長楊政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