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拿到錢能踏實回家過年了!”近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綜治中心調解室里,建筑工人代表劉某緊緊握著胡楊河市人民法院法官的手,眼眶泛紅,身旁54名工友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層層拖欠,欠薪鏈條里的民生難題
2023年,55名建筑工人分屬劉某、付某等五個班組,為某建筑公司承接的外墻保溫工程務工。工程早已完工,工資卻拖欠一年有余,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向綜治中心求助。

調解剛啟動就遇“梗阻”。建筑公司委托代理人道出了苦衷,“我們公司是承建的某房地產公司項目,他們至今還欠著我們83.34萬元工人工資款沒給,這才導致我們無力支付建筑工的82.09萬元欠款。”一層疊一層的債務關系,讓建筑工的工資成了“連環難題”。
法院與綜治中心8小時攻堅聯動破局
綜治中心受理訴求后,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調解隨即展開。法官工作室第一時間進駐,和調解員分頭行動,向房地產公司釋明法律責任,明確拖欠工程款可能引發的連鎖糾紛;與建筑公司溝通,督促其承擔起支付建筑工工資的主體責任;同時耐心安撫建筑工情緒,讓他們了解調解進展。
從早上到中午,電話溝通、當面協商、法理勸說反復進行,歷經3個小時終于打破了僵局。房地產公司與建筑公司率先達成協議,2025年12月30日前建筑公司將工程款全部付清。緊接著,建筑公司當場與55名建筑工簽訂調解協議,承諾收到款項后第一時間發放工資。

“協議落紙+司法確認”給血汗錢上“雙保險”
從焦急求助到安心離開,這場跨越3小時的緊急調解,讓55名建筑工懸了一年的心落了地,82.09萬元欠薪有了明確的兌現路徑。
調解協議簽訂的那一刻,法院工作人員早已準備就緒,當場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這份確認書就像‘護身符’,如果到期不兌現,你們可以直接申請強制執行。”法官的話讓建筑工們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