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巡禮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丁國鋒通訊員宋春輝
“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一曲評彈《法治蘇州》。”8月14日,“七夕節”夜晚,江蘇省蘇州市古運河夜游船“法治號”上正上演一場特殊的評彈曲目。坐一段“法治號”游船,品一曲法治評彈,聽一個法治故事……如今,蘇州市將法治、文化、旅游有機融合,3年前開辟的法治文化體驗行線路,將伍子胥紀念廣場、白居易紀念苑、安泰救火會等多個法治文化體驗點嵌入旅游線路,將千年文脈和法治典故串成一道亮麗風景線,將法治精神傳播給八方游客,令人耳目一新。
“法治為根,文化為魂,可以助推各地建設一批法治文化建設新高地。”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介紹,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堅持法治文化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江蘇地域文化、基層社會治理、群眾生產生活、現代傳媒“六個深度融合”,優化法治文化陣地布局,推動法治文化繁榮發展,江蘇法治文化軟實力和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持續增強,助推高水平法治成為江蘇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無形”向“有形”轉變
江蘇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坐落于淮安桃花垠的周恩來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開館日每天來此瞻仰的干部群眾絡繹不絕,年接待量150余萬人次,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周恩來總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偉大風范。
淮安市通過挖掘梳理周恩來總理民主法制實踐的文史資料,在周恩來紀念館開辟“周恩來與法治”專題展區。周恩來紀念館副館長施春生介紹說,周恩來紀念館于去年11月入選全國普法辦命名的第三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目前,江蘇已建成10個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向鄉村社區、機關單位、旅游景區延伸拓展,實現全面覆蓋,可以讓人民群眾隨手可觸、隨處可見、隨時可學,進而感悟法治、接受法治。江蘇是全國較早系統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省份,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推進大運河(江蘇段)法治文化長廊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法治文化作為法治江蘇、文化強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推動法治文化形成規模效應、品牌效應、聚集效應。
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江蘇徐州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漢文化中的法治因素,通過推進鑒史問法,梳理出漢劉邦《約法三章》、蕭何《九章律》等一批漢代法律文化典籍,以及何武的執法不苛、袁安的清正廉潔、蘇彰的秉公懲貪等漢代歷史法治故事,以博物館、漢畫像石為基礎,持續打造“漢風法韻”法治文化系列陣地,讓廣大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探尋歷史、崇德尚法。
截至2020年底,江蘇建成法治主題公園、文化廣場、文化街區各類陣地1.8萬多個、省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568個,全省已形成“市縣有場館、鎮街有中心、村居有站點”的立體網絡,推動普法從“無形”向“有形”可視化呈現。
“生硬”向“柔性”轉變
2019年11月3日,第三屆全國“我與憲法”微視頻評獎頒獎暨獲獎作品發布儀式在江蘇昆山舉行。為期半年的微視頻征集期間,收到全國各地各部門報送的作品1.7萬部,經初(復)評、專家評審和現場評分,110部作品入圍一、二、三等獎。
作為全國百強縣之首,昆山市主動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在全國首開運用微電影開展公民法治教育的先河,從2013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與法治日報社聯手舉辦8屆法治微電影創作大賽,吸引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參賽者,累計征集法治微劇本(故事)1956個、拍攝法治微電影(視頻)301部,走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創作之路。
江蘇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文化資源豐富,文脈深厚悠遠,為推動法治文化創作發展提供了活水源泉。據了解,通過大力實施法治文化作品繁榮行動計劃,健全完善創作研發、優選激勵、展示推廣“三大機制”,組建法治文化作品創作專家庫,吸納文化工作者、文藝愛好者以及社會組織、行業協會、“草根”名嘴聚力聚智,參與民法典解讀、漫畫民法典等法治文化產品研發,建成南京溧水非遺剪紙、江陰市法治文化研發中心、如東縣法治文化促進會等85個創作基地和團隊。
其間,還培育了南通“游人堂”法治創作中心、鹽城臨海農民快板隊、揚州高郵小拇指普法志愿者協會、鎮江丹陽八姑娘公益律師團等156個社會組織,運用昆曲、柳琴戲、泗洲戲、博里農民畫、方言小品、快板等藝術形式,分層分類開展法治書畫、法治攝影、法治劇本等征集評選活動,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江蘇還結合“法律十進”活動,舉辦普法惠民環省行、法治農村行、法治文藝進社區、立法治家規家訓等主題活動3萬多場次,做大做強“法潤江蘇”品牌,讓“紙面生硬的法”轉向“生活柔性的法”,實現法治文化活動規模化、大眾化、特色化。
“粗略”向“精準”轉變
全國首例司法行政法律服務機器人“智慧小司”是江蘇研發的,如今已對接4萬多名互聯網服務律師,實現“5秒快速下單”“6秒匹配律師”,實現快速高效服務響應,也是江蘇探索“互聯網+法治宣傳”模式的生動例子。“互聯網+法治宣傳”,實現“千人千面、精準推送”,讓百姓主動參與和感受,激活普法一池春水,有效提升了法治宣傳的工作效率。
近年來,江蘇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推動法治文化和現代傳媒融合互動,形成媒體全聯動、輿論廣覆蓋的法治文化傳播體系。依托12348江蘇法網,整合省內391家專業普法網站、微博、微信、博客等,形成以法潤江蘇普法平臺和江蘇網絡普法聯盟為核心的新媒體普法矩陣,實現電腦、電視、手機三屏互聯互動,普法資源、信息發布、法律解讀、產品推送等多維度、立體化“媒立方”傳播平臺。法潤江蘇微聯盟擁有粉絲1300多萬,法潤江蘇微信群覆蓋全省城鄉,精準推送法治文化產品直達群眾身邊。
據統計,江蘇省依托網絡普法平臺,先后組織全省32萬多名公務員參加網上學法考試,220多萬人參與“美好城市、法律相伴、你我共創”網絡倡議推廣活動,420萬人參與年度“百萬黨員學憲法學黨章考法律”網上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