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是一座“京味兒”濃郁的城市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無論是“四九城”的胡同里
還是遠郊的鄉村
首都公安民警在自己的崗位上
干出了屬于自己的“北京味兒”
皇城根腳下的守護
當晨光灑向院落,白鴿和著哨聲在房頂上巡回
這片兒老北京的胡同,醒了
(資料圖)
郭新喜是西城分局大柵欄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兼任鐵樹斜街社區黨委副書記,2019年當選“北京榜樣·最美警察”,被稱為“大雜院兒里的小‘片兒警’”。
在這片兒極具北京特色的轄區里,他一天能從胡同口到胡同尾走上好幾遍,大爺大媽也喜歡操著一口濃重的京腔和這位小伙子打著招呼,叫他“郭子”。
疫情發生以來,雖然胡同里的生活氣息少了很多,但郭子的工作任務卻更重了一些。
胡同區域是北京社區防疫的難點,出入口多、房屋復雜、公共區域多、人口流動性大,沒有物業支持...這些困難都擺在了郭子的面前,他一件件的解決,一項項的落實。
從2月14日開始,整個大柵欄地區就已經開始實施封閉,警務人員、支援力量、社區力量合力出擊,把好每個封閉出入口。
郭子作為“穿警服的副書記”,充分發揮了社區力量,“各院子的院長,就是長期工作溝通打下的安全壁壘,積極分子、信息員,之前下戶溝通過的居民,都是非常有力的力量。”
(資料圖)
“我們之前就落實了人房關聯系統,將住戶信息都信息化,這下疫情時候的人口統計就輕松了很多。”有了前期扎實的基礎工作打底,鐵樹社區的防疫工作實施起來迅速有力。
他將“大雜院”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利用胡同一院多戶的特點,對于疫情期間出京不在家的住戶,在門口增設“提示貼”,一旦住戶返京未曾報備,“提示貼”脫落,同院的住戶就會及時在微信群中提示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就會及時對進京人員進行隔離。
郭子不僅積極與社區工作人員共同想辦法開展防疫工作,還鼓勵房主對自己所有產權的出租屋擔起責任。前期民警對于出租屋居住人員逐一打電話核實,后期就發揮房主作用,擔起主體責任,共同對居住人員進行監督。
“防疫工作壓力大,咱們這片兒要是出了什么問題,那都是咱們的責任。”
疫情期間,郭子和同事們秉持著“多走訪、不進門、不接觸”的原則,每天定期核實轄區居民的健康情況。依靠社區的微信群提供相關政策解讀、進行防疫措施提示、解答辦理出入證的問題、解決鄰里之間的矛盾。將胡同里的安全防疫工作進行到方方面面。
疫情初期,有一家三口從外地返京,開始社區工作人員協調該住戶前往隔離點隔離未果,郭子又繼續進行協調,了解到原來是這對父母擔心孩子在隔離點容易感染病毒,郭子就再次詳細介紹隔離的環境、措施,為他們答疑,最后這一家三口安心的前往隔離點,并對郭子表示感謝,隔離過后,郭子親手將隔離證明送到住戶手中,一家三口非常感動。
“民警為什么能做通工作,這是體現和群眾心交心的溝通,群眾的認可讓我心里也很暖,因為疫情我們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距離反而是更近了,為以后的警民關系更是打下了好的基礎?!?/p>
在疫情初期,片兒區里有些群眾對購買防疫物資存在困難,郭子和同事就將自己的口罩、手套省出來一部分,給居民應急。郭子知道,真正拿群眾當家人,才能更好的為群眾服務,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和群眾走在一起。
如今,胡同口又能看見一些大爺大媽曬太陽的身影了,雖然相比往常,胡同里沒那么熱鬧了,但是對于郭子來說,這就是自己和同事這幾個月以來的工作成果,是生活的回歸,老北京人的愜意,又慢慢回來了。
鄉間的“六小”
季莊村地處密云區的城鄉結合部,面積2.7平方公里,本地居民4700余人,外來流動人口繁多,大多租住于此,與當地居民形成了“倒掛”趨勢。
村內街路巷有210余條,治安環境復雜,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因為點多、面廣、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成為了重點管理區域。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2017“北京榜樣·最美警察”、季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密云分局西濱河派出所民警孫杰結合季莊村城鄉結合部實際特點,夜以繼日投入排查和宣傳工作,研究了行之有效的農村網格化管理措施,創建了“六小六起來”社區(村)防疫工作法:小路口控起來、小喇叭喊起來、小習慣養起來、小口罩戴起來、小寵物關起來和小聚會禁起來。
針對流動人口多、結構復雜的自建房,孫杰采取“以房管人、房主負總責”的方式,建立房主微信群,實時溝通返村流動人員信息。為應對突發事件,專門成立應急小分隊,加強對賓館、旅店行業場所的檢查、防控力度。
對于疫情期間未能返鄉的流動居民,與出租房主一起,持出租房屋有效證件,到村委會指定地點辦理出人卡口證件,測體溫并進行登記;疫情防控期間返京來村人員,必須是在村內租住,嚴禁新人新租。返鄉來村人員必須先通報房主和村流管站,經許可方可返回,并在村各卡點外等候,與房主一同,在指定地點辦理相關居家觀察手續,方可進村。
“隔離的是病毒并不隔離愛”,這是孫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倡導的理念,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不過孫杰說,他也遇到過難處: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因為這次疫情正好趕上春節,串門走親戚、朋友聚會,這也算是個習俗,這一下子讓大家都統一‘宅’在家,還真挺難的。我就利用村里的大喇叭,不間斷的廣播,宣傳新冠病毒傳播常識,以及聚會的危害性和造成的影響,又成立了防聚會督導組,拿起小喇叭在胡同里走街串巷,遇見聚集就勸一勸?!?/p>
面對群眾的不理解,孫杰也有自己的一套獨有的勸說方式,還因此誕生了一句之后傳開的經典“話術”......
“有次防聚會督導組向我反映,村內一處院落內有十幾名外地籍老鄉聚在一起聯歡,怎么勸說就是聽不進去,于是我與村委會干部迅速趕到,首先與他們講明了聚集的危害性,和他們說:‘上輩子數千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彼此的相識相親相聚,難道大家就心甘情愿的在疫情肆虐傳播期間,將自己用心經營的親情,化成一個苦難的訣別嗎?!’”
苦口婆心的勸說讓在場聚集的群眾再也無言反駁,隨后便一一離開了,之后,在孫杰的管轄下,村里便沒有出現過聚集現象。
“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禁聚會除娛樂敲警鐘防交叉......”村里的大喇叭時常能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這是孫杰利用業余時間編寫的“疫情防控三字經”,利用廣播每天分時段反復播報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耳熟、好記的“防疫三字經”,讓大家聽完之后立馬就記住了宣傳的內容。
作為一名社區民警,孫杰把轄區當做家,把轄區的每個居民當做家人,每一天,他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家”,用雙腳丈量轄區的每一條街路巷,用樸實的愛溫暖化解每一起小糾紛小矛盾。
在孫杰的警務工作室,有這樣一句話:傾聽您的訴求,解決您的難題;傳遞警方聲音,回應社會關注。這里是季莊村責任區7*24小時警務工作室,為轄區平安,讓群眾滿意,我們一直在分秒努力!
警燈閃爍不息
抗擊疫情的腳步不停
在這座我們生活的城市里
防疫的方式或許不止一種
但北京警察都正在各自的“戰場”上
用他們的智慧與勇氣
守護所有人的健康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