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乎自然環境,更關系到人民福祉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山水相連、地域相接的京津冀各級檢察機關切實擔負起政治責任,從發展全局出發,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底,共同制定一系列框架協議,建立工作機制,推進三地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協同辦案、協同治理、協同保護,通過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作用,形成京津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最強合力。
協同辦案
共護京津冀碧水藍天
從2023年10月起,路過本市寧河區和河北省唐山市漢沽管理區交界處道路的司機和行人發現,以往堆放在道路兩邊的砂石全部被清理,曾經塵土飛揚的道路,重新變回寧靜安逸的鄉間道路。
這一切變化,得益于津冀兩地檢察機關于2023年8月會簽的《關于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這一機制打破了一直以來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辦理“自掃門前雪”的局限,兩地檢察機關協同辦案、統一步調,攜手治理家園環境。
2023年8月,唐山市漢沽管理區檢察院在工作中發現,轄區與天津市寧河區交界處的道路兩側露天堆放大量水泥、砂石料等建筑物料,產生揚塵,污染環境,影響周邊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因案發地點位于津冀交界處,漢沽管理區檢察院立即向寧河區檢察院通報了案件線索。兩地檢察官同步取證,共同確認兩地相關行政機關存在怠于履行行政監管職責,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違法事實。
同年9月,兩地檢察機關分別向相關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兩地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高度重視,全面推進涉案點位整改清理。很快,堆積于此的3000余塊紅磚、20余方沙子、50余方石料、百余袋水泥被清理搬離,道路恢復暢通干凈。此后,兩地檢察機關共同召開檢察聽證會,邀請相關人員對涉事地段的整改進行評估。同時,兩地行政機關表示,將加強跨區域協作配合,對該區域開展常態化巡查,確保治理效果不是一時之效。
自古以來,人們依水而居,水源河道的生態環境深刻影響著群眾的生產生活。薊州區檢察院攜手河北省遵化市檢察院,針對沙河水域河道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共同開展工作,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打撈、清運垃圾近40噸,并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加強常態化辦案協作。該院還攜手河北省興隆縣檢察院、三河市檢察院,對泃河的生態環境污染情況展開調查,建立跨界河流“聯席聯巡聯防聯控”機制,清運各類垃圾40余噸,治理區域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十年來,京津冀三地檢察機關把強化司法辦案作為服務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本途徑,將“協同”融入司法辦案之中,將“協同成效”轉化為“司法實效”,推進區域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協同治理
守護渤海海域生態安全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渤海作為中國北方的一顆璀璨明珠,其生態安全不僅關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更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渤海海域生態保衛戰中,本市濱海新區檢察院,河北省黃驊市檢察院、唐山市曹妃甸區檢察院、滄州市渤海新區檢察院等7家檢察院會簽了《關于建立環渤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跨區域基層檢察協作工作機制的意見》,緊緊圍繞海洋生態治理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建立環渤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聯盟,構筑起一道堅固的生態防線,守護渤海海域的生態安全。
2021年4月初,市檢三分院干警在工作中發現,本市和河北省沿海灘涂及部分濕地有大量成片生長的互花米草?;セ撞莘敝诚禂蹈?、生命力強,其繁衍擴散形成跨區域的單一植物群落,嚴重擠占本地鹽沼植物的生態位,破壞生物多樣性及濕地的生態系統平衡,嚴重影響渤海水域生態環境和資源,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依據合作機制,市檢三分院將案件線索同步推送至河北省檢察機關。津冀兩地檢察機關經研判,于2021年12月同步開展調查,分別對負有外來物種相關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立案。經過充分勘驗及召開聽證會,2022年8月,市檢三分院和河北省檢察機關向兩地行政機關同步制發檢察建議,統籌協調聯動,推進互花米草科學綜合治理,加強跨區域協作,建立一體化聯防聯控機制,強化跟蹤監測,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效機制。
相關行政機關對檢察建議高度重視,很快確定了治理方案,并將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納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專項工作中推動。截至目前,共計治理互花米草73.4公頃,累計投入資金1500余萬元。河北省行政機關對互花米草分布面積坐標、危害程度等進行詳查,相關行政機關將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納入2023年海岸帶保護修復治理工程,共治理互花米草20余公頃,投入專項資金46萬元。
為持續推進互花米草的科學有效治理,京津冀檢察機關與有關單位進行對接,推動制定互花米草生態損害評估、生態治理及治理效果評價等系列標準。目前,相關團體標準已經立項并進入評審階段。該團體標準是首個根據檢察機關需求專門制定的標準,其落地將對互花米草現狀調查、科學評估互花米草入侵風險與生態損害程度具有指導性意義。
協同保護
凝聚大運河保護合力
2024年不僅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也是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周年。大運河是一條流淌著歷史與文化的河流,承載著歲月的往來,也孕育了沿岸的繁華與文明。河水悠悠,如今大運河所講述的故事中,也有京津冀檢察機關同向發力攜手共護的身影。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檢察機關在津召開“檢察公益同向發力、法治護航美麗運河”協同聯動工作會議。市檢一分院與北京市檢察院第四分院,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邯鄲市檢察院聯合簽署《關于建立大運河(京津冀段)綜合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聯席會議、聯絡專員、管轄協商、辦案協作、專項協同、研討交流、宣傳聯動、輿情協處8項制度,通過加強跨區域檢察機關之間的聯動協作,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聯防聯控,以檢察機關一體化推動大運河系統治理。
本市各級檢察機關開展大運河綜合治理專項監督,督促行政機關巡查河道110余公里,清理各類垃圾3000余噸,清理地籠釣臺120余處,拆除妨礙行洪違建違墾約1.5萬平方米,恢復大運河水晏河清。北辰區檢察院督促保護北運河周邊擁有200多年樹齡的古棗樹群60余畝,保護大運河周邊文化遺跡。紅橋區檢察院先后辦理了大運河人工開鑿河道淤泥堆積案,以及窯洼炮臺遺址保護、呂祖堂遺址保護、天子津渡遺址保護等系列案件,推動傳承大運河文化。靜海區檢察院在工作中發現,大運河靜海段存在私搭亂建、堆放垃圾等問題,通過立案調查和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清理整治河道周邊違法問題,保護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
北京市通州區檢察院針對大運河金口新河故道遺址遭破壞的問題,組織召開圓桌會議、啟動多方磋商,督促多家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監管職責,促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發展協調推進。河北省滄州市檢察院通過督促保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謝家壩,以公開聽證和訴前磋商的方式,強化行政機關文物保護意識,推動對國家重點文物的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十年來,在京津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三地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從天空到海洋,從自然到人文,每一次法律監督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守望,每一項司法協作都是對未來藍圖的描繪。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三地檢察機關將繼續攜手同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構建大協同格局,以高質量檢察履職推動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努力展現新的檢察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