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關口前移、抓實綜合治理,持續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質效,最大限度將矛盾消解在萌芽,將風險化解于無形。
健全工作機制擰緊“責任網”
堅持月調度機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平安穩定工作,定期研究部署,強化組織推動。縣委書記、縣長每月調度矛盾排查化解、信訪維穩、風險防控等情況,研究解決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縣委政法委認真履行牽頭職責,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部署、調度、督導相關工作開展,壓緊壓實各環節責任鏈條。各鄉鎮、縣直各單位嚴格落實,將矛盾化解和風險防范工作拿在手上、扛在肩上,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堅持周研判機制。縣綜治中心每周召開會商研判會議,對矛盾風險、治安形勢、重點人員管控等進行研判,動態掌握風險處置情況和疑難問題癥結,做到逐案剖析,逐一施策處置。對復雜疑難矛盾糾紛,組織屬事屬地單位、“嘹亮人兒”調解室等部門聯合調處,讓糾紛化解由“單兵作戰”變“合成作戰”。
(政法干警入戶走訪排查矛盾糾紛)
堅持日排查機制。組織發動黨員干部、政法干警、網格員、平安志愿者等力量,緊盯“十八類糾紛”和“三最問題”,深入開展入戶走訪和拉網式排查,采取每日排、集中訪、分塊查,動態摸排掌握問題訴求、矛盾糾紛。同時,對排查出來的糾紛,逐件按性質、風險預測等級等指標登記建檔、分類調解,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有人管、能化解”。
強化關口前移織密矛盾風險“防范網”
聚合力量超前防。堅持把穩定風險評估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前置條件,主動加強與發改、國土、信訪、公安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密切關注易引發社會穩定問題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參與人數眾多的大型活動等,提前進行分析研判。今年以來,先后對8個重大項目、重大文體活動開展了源頭評估,確保了各類項目、各種活動的順利開展。
聚焦重點精準防。組建由“中心領導+行業領域+鄉鎮+行業調解員+嘹亮人調解員+聯絡員”的8個專班,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重點行業領域及疑難矛盾糾紛進行精準研判、聯調聯處。依托縣社情民意信息一體化中心,建立健全風險系數分析模型和等級指標,每周對重復警情、“家情鄰債”、特殊人群等突出糾紛線索,進行分析研判,綜合運用“紅黃藍”三色管理預警,分級交辦化解。
(縣綜治中心召開聯席會議研判矛盾風險)
聚焦智能協同防。完善預警聯動處置機制,加強對“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化平臺、訴調平臺、社區e掌通平臺、12345熱線等平臺系統信息對接,線上收集群眾矛盾糾紛和反映的問題訴求,并做好梳理和風險預判。對存在風險的糾紛,推送至相關鄉鎮和部門,做好重點關注;有關部門接收后,第一時間組織干部發揮“鐵腳板”優勢,深入實地走訪核實,并做好化解和穩控。
綜合施策治理抓實多元化解“調處網”
規范化解流程。健全完善矛盾糾紛集中受理、綜合研判、分流轉辦、多元化解、依法辦理、提級處置一體化運行機制,抓實抓細矛盾風險防范化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化解。同時,把進駐綜治中心的部門、人員、資源有機串聯起來,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效銜接,做到各類調解力量協調聯動,有效調處到位,實現“矛盾不上交”。
平臺實戰化解??h級綜治中心統籌協調,做實20個鄉鎮281個村綜治中心(工作室),打造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實體平臺。實行“1+12+N”模式入駐,“1”即:政法委副書記常駐統籌;“12”即:公安、檢察、法院、司法、信訪、人社等12個部門及特色化“嘹亮人兒”調解室常駐;“N”即:按照“中心吹哨、部門報到”要求,相關單位按需進駐,20個行業調委會、30余名法學專家在中心輪駐,合力化解復雜、疑難矛盾糾紛。
(縣綜治中心矛盾糾紛引導受理區)
包案跟蹤化解。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對走訪摸排出的重大疑難矛盾糾紛,逐案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實行一事一專班,堅持“一事一插到底、一地一沉到底、一案一督到底”工作模式,實行化解前、化解中、化解后“三見面”制度,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放手,實現動態跟蹤銷號。今年以來,通過包案化解,解決信訪突出問題120余件,群眾滿意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