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
……
近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鑒發展新征程”2025“網鏈果洛融繪新篇”大型融媒體采風行團隊走進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人民檢察院、瑪多縣人民法院,一同了解新時代“楓橋經驗”如何在果洛高原落地生根?
達日縣人民檢察院:三江源“檢察藍”訴前矛盾多元化解
“謝謝你們,我以后不會再沖動了,把鄰里關系搞好……”聽證會上尕某說。
2022年1月,尕某的丈夫洛某與鄰居多某因草山糾紛發生爭執,繼而互毆,尕某和多某之子先后參與斗毆。多某4顆門牙(其中兩顆為假牙)被尕某擊打脫落,經鑒定,多某的傷情評定為輕傷二級。
考慮到雙方當事人因草山糾紛引發刑事案件,致使雙方積怨加深。如不徹底化解雙方矛盾糾紛,可能會再次引發更嚴重的暴力沖突,破壞社會治安,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鑒于尕某真誠悔罪,有向被害人賠償損失的意愿,被害人也有接受犯罪嫌疑人賠償的意愿,達日縣人民檢察院以檢調對接+公開聽證的方式徹底化解此矛盾。及時制作《移送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處函》移送達日縣司法局,對該矛盾糾紛進行了調解。
同時,達日縣人民檢察院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偵查人員、雙方當事人等參與聽證會,聽取多方意見,對雙方當事人進行釋法說理,在保障公開公平公正、增強當事人對檢察機關所做決定的理解和信任的同時,解除當事人的后顧之憂,徹底化解了矛盾,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要基于雙方當事人自愿原則依法依規調解,發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作用,實現應調盡調,能調盡調,進一步修復受損社會關系,運用檢察力量、檢察智慧助推三江源地區社會和諧穩定。”達日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尕藏多杰說。
近年來,達日縣人民檢察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力推進訴前治理,探索出檢調對接+司法救助+跨區域協作的多元治理模式,讓多元化解矛盾糾紛作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辦案的價值追求,以實際行動詮釋三江源“檢察藍”司法為民初心。
瑪多縣人民法院:“姊妹湖”調解室減輕群眾訴訟負擔
黃河之源,扎陵湖與鄂陵湖在河源匯合處相依,素有“姊妹湖”之稱,廣袤水域哺育著此間生活的萬千生靈。由于地廣人稀、司法服務半徑大,過去當地民眾尋求法律幫助的難度較大。2021年,瑪多縣人民法院創建“姊妹湖”調解室,“一站式”處理矛盾糾紛,調解室成立至今,累計處理矛盾糾紛近500件。
“我以為法院不會管這些小事,想著試一試就來了。”今年1月,扎某來到瑪多縣人民法院就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立案起訴。在立案庭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他來到“姊妹湖”調解室,向法官說明了來意。2023年,王某向扎某借款2000余元,雙方約定去年還款。其間,扎某多次向王某索要欠款,但王某以各種理由推脫,遲遲不愿還款。在法官的聯系下王某來到調解室,法官耐心溝通,從查清實事、講清法理、出具調解書僅花了半個小時,王某當場履行借款。
“以前村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想著打官司,現在大家都知道有問題可以先來調解室談談,很多問題都在這里得到解決。”一名經常參與調解工作的牧民說。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姊妹湖”調解室的信任與依賴。“姊妹湖”調解室受理案件中,小至幾百多元至數萬元的案子都有,就如同一個小小的煩惱傾訴室,調解室法官以傾聽、釋法、勸導、明理的方式,探索著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途徑,不僅減輕了群眾訴訟負擔,也節約了司法資源。
“姊妹湖”調解室的法官,一年四季步履不停。人多時,前來咨詢的老鄉都能排起長隊。”瑪多縣人民法院副院長才偵措說。
值得一提的是,姊妹湖畔“迎親灘”,因在此迎娶文成公主而得名,是當地民眾最熟悉、喜愛和活躍的地方。每逢“迎親灘”草色漸綠,瑪多縣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便在此拉起橫幅,宣講法律知識。五顏六色的各類法律知識小手冊、“小攤位”吸引牧民們的目光;待到嚴寒冬季,法官們則在鄉鎮中心的商鋪、大街上駐守,為過路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
“不論訴訟案件還是司法服務訴求,法官都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做到‘如我在訴’,從工作態度、方式方法、溝通細節等方面向當事人傳遞溫暖關懷,才能真正實現公正與效率。”瑪多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錢快乾表示。
從達日縣“檢調對接”的握手言和到瑪多縣姊妹湖畔的以案釋法,共同勾勒出果洛州基層治理的鮮活圖景。在這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高原上,基層治理正通過黨建引領與多元共治深度融合,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果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