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吳的工程,我們愿意承接,遇到困難,區綜治中心是保障我們合法權益的堅強后盾。”近日,在無錫市新吳區一家餐飲店改造工地上,負責內部裝修的趙師傅對記者說,“區綜治中心匯聚各方力量,全力為我們提供幫助,我們很放心。”
2023年5月,趙師傅從某公司承接了一酒店改造工程,同年12月竣工后,該公司以資金不足為由,一直拖欠趙師傅等9人工資28萬余元。他們來到新吳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尋求幫助,在勞動監察、勞動仲裁、法律援助、法院的會辦調處下,與公司達成了分期支付的協議,并形成了調解書。趙師傅他們春節后又回到新吳區打工。
新吳區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突出實體運行、實戰應用,注重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網格化服務管理,建立完善了“1+6+N”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著力構建大綜治、大信訪、大維穩格局,為促進社會和諧、推進更高水平平安新吳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2024年以來,區綜治中心累計接待處理群眾各類事項26110件,“‘進一扇門,聚一份力,暖一片心’的初衷正在逐步成為美好現實,群眾推開綜治中心大門,感受中心用心用情開啟群眾心扉,雙向奔赴,共同營造更具活力的經濟社會新秩序。”無錫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新吳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慶春說。
深化協同 貫通矛盾化解“全鏈條”
今年2月11日8時52分,江溪街道太湖花苑第二社區綜治中心建立了居民老丁與樓上鄰居因漏水發生激烈爭吵的工單,社區在調解無果后,同日11時由社區綜治中心通過“無錫市‘一站式’平臺群眾來訪登記處置應用場景”提交到江溪街道綜治中心;同日16時17分,江溪街道綜治中心簽收后,組織相關力量開展調解,終因鄰里積怨太深,調解未果;2月14日15時30分,街道再次通過“應用場景”平臺,將問題提交到新吳區綜治中心;同日15時32分,區綜治中心分流督辦科將這個工單派發給區綜治中心的矛盾調處中心。專職調解員接單后,分析了前期調解情況,判斷漏水原因并劃分責任歸屬,隨后組織進駐區綜治中心的法院、住建、物業等部門人員一同參與調解,形成了分清責任后各擔其責徹底解決漏水問題的方案,化解了這個棘手的矛盾。
在新吳區綜治中心“應用場景”平臺上,記者看到群眾的“急難愁盼”通過社區、街道、區三級綜治中心就地化解、梯次過濾、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在化解各種矛盾糾紛過程中,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能夠成為矛盾糾紛化解集散地,這與新吳區今年1月在全省率先建立科級事業單位——新吳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密不可分。正是有了一支專業的隊伍,才實現了首辦受理、分析研判、聯動化解、督導考核、宣傳預防等工作機制和全量清單、督辦、協辦各項措施的落實到位。”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王松介紹說。
新吳區綜治中心建立“一體五翼,多方聯動”的運作新模式,即以1個綜治中心為主陣地,匯集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人民來信來訪接待、訴訟與非訴訟(兩訴)對接、網格化服務管理指揮等多個中心,聯動區法院、檢察院、人社、住建、教育、公安分局等19個部門,整合信訪、調解、仲裁、訴訟與非訴訟等綜合治理方式,進一步理順關系、明確定位,整合資源、完善機制,創新方式、優化流程,加強全區綜治中心工作標準化建設,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目前中心常駐工作人員125人,日平均接待群眾120余人次,辦結率超過98%。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吳法院立案庭整建制入駐區綜治中心,兩訴中心實體化運作,形成“調解在前,訴訟斷后”的遞進式矛盾糾紛分層過濾體系。2024年,民商事立案5147件,多元解紛7066件,促進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明顯增強,民事案件萬人起訴率得到有效壓降。
機制推動 從“爛尾樓”到“安心樓”
“這是去年辦好的不動產權證,今年利用‘五一’假期搬入新居,真是要感謝街道綜治中心想方設法,讓‘爛尾樓’變成‘安心樓’。”5月3日,長江樾樓盤的業主小章一邊拿出不動產權證給記者看,一邊訴說自己購房的一波三折。
原定于2022年6月30日交房的長江樾樓盤,因為總部調取資金導致該項目資金鏈斷裂,無法收尾完工;而建設單位拿不到工程款,不愿意配合做竣備驗收,導致眾多業主拿不到房而多次維權。
為了維護好業主的合法權益,江溪街道綜治中心在區委政法委、區住建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建立資金監管賬戶,保障了樓盤收尾的資金使用,通過解決小區圍擋拆除、道路修復、房屋維修及物業配套設施等一系列工程,推進該項目于2023年10月27日全面竣工驗收,同年11月14日起業主可以辦理不動產權證。
新吳區綜治中心在不斷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的基礎上,強化6個街道、126個村(社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各街道根據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要求,建立重大矛盾風險“1+5+N”工作機制,由街道政法委員擔任召集人,成員由政法和社會治理辦公室、派出所、警務工作站、人民法庭、司法所5家常設部門和N個責任部門(單位)組成,依托“最小應急單元”建設,建立重點場所、重點時段、重點人群應急響應機制,充分釋放社會治安防控及多元解紛新動力,最大限度發揮、拓展單元值守巡防、先期處置、信息聯動等群防群治作用。
強化實效 打造多元解紛“終點站”
“是王書記嗎?我是梅里中學教師劉思秦。我向您反映個情況,我班學生,也是你們社區的居民小文,他因為父親去世,現在常逃課,我找了與他同住的孩子奶奶,但效果不好。孩子太小,自控力差,社區能不能重新確定新的監護人?”4月初,聯一社區網格長、黨總支書記王健放下劉老師的電話,立刻上小文家中了解情況。
原來,小文的母親十多年前生下他后就走了,小文就一直和父親、奶奶生活。而父親半個月前猝死,奶奶成為監護人,管不住他,小文一下子如脫韁的野馬,與社會閑散人員交往,且表現叛逆。
為及時挽救小文,王健立刻了解小文家庭情況,發現其有四個姑姑。于是,約請四位姑姑商量小文的監護事宜。社區綜治中心調解員丁書海和網格員姚夢鈺、王子煜上門溝通,從四個姑姑輪流監管到由小文二姑姑一人監護,讓監護責任明確。因有人管教,小文也很快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夯實基層責任,發揮村居發現問題在早、解決問題在小的優勢,將治理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是新吳126個社區綜治中心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突出基層矛盾糾紛逐級分流、三級聯動、全面化解過程中,該區內部厘清區、街、村(社區)三級中心的功能職責,外部建立“1+2+3”逐級移送委托調解流程,實現矛盾化解主體銜接、制度銜接、程序銜接、效力銜接,構建多元協同、聯動順暢的工作體系。內部多方位拓寬情報信息渠道,切實把預警觸角延伸至各個末端環節,將治理重點從事后轉向事前。他們在社區綜治中心突出完善“警網融合”工作機制,通過機制創新、力量整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推動在全區村(社區)有序實施。截至目前,累計走訪服務各類特殊人群、重點人群1.3萬余人(次),常住人口56.6萬人(次),出租房42.1萬次,發現并及時處置各類隱患6.3萬余起,介入調解各類糾紛67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