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與1800年歷史對話:一個現代法庭走出“和合司法”新路徑
時間:2024-12-27 09:05來源:山東長安網 大眾政法大平臺責任編輯: 安羽

嘉祥,縣南三十里,紫云山西,就是武梁祠,始建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信、豫讓殺身報知己的義、閔子騫駕車失棰的孝、秋湖之妻的節……豐富而系統的石刻背后,是武梁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價值理念。

武梁祠向西三公里,便是坐落于嘉祥縣南部山區的紙坊法庭。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擇善而用、推陳出新,紙坊法庭走出了一條“和合司法”的特色路徑。

情法交融紛爭巧解

歷史的塵埃掩不住思想的光輝。情,是根基,也是辦法。

“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竭。情入于法,使法與倫理相結合,易于為人所接受。”

六個子女如何贍養老母親?紙坊法庭的老庭長王建華接過這樣的案子:王老太八十有三,老伴去世多年,身體差,住院開銷大。六個子女發怵,不愿擔起贍養責任,商量無果——老人寒心,告上法庭。

次日,王建華與法官助理王洋洋上門了解情況。初次調解,子女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調解陷入僵局。第二次調解,王建華主動向村干部尋求幫助,將子女們邀請到村委會,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

村委會里,六個子女各說各的理,各有各的顧慮,眼看調解又要陷入僵局。村干部找準時機,為每人遞上了一瓶水,“這親情,就像恁手里喝的水,天天喝,嘗不出甜味兒,可是生活中要是沒有了水,能渴毀你!都知道咱嘉祥是曾子故里,曾子他老娘年齡大了眼不好,曾子還專門跑山上采了嘉菊給老娘治眼睛。這孝道傳承幾千年了,生養之恩恁不能光記心里,是不是得做到自己親娘身上?”

生活不是電影,憑一個故事很難扭轉乾坤。好的故事更像一個引子,能讓雙方靜心思考,但真正說服人心的,是故事背后,人們共同認可的道德邏輯與價值體系。

從曾子孝母談到村里的養老現狀,從逝去多年的父親聊到已經八十三歲的老母親,再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王建華與村干部們聊著,逐步觸動子女們的心弦。

王老太的子女們從一開始的吵嚷爭論,到陷入沉默。眼看火候差不多,王建華拍板:“難得聚齊,又有村干部見證,今天咱就把養老的事兒定下來,別再傷了兄弟姐妹的和氣,還讓子女看了笑話,你們老的時候難道也想看這一幕?”在法庭和村干部共同見證下,子女們達成共識,輪流贍養老人。

這是案件的結束,卻是親情的延續。

精準定位耕旅共榮

“我們是誰,從哪里來,要走怎樣的路?”穿過武家林湮沒的小巷,目光停留在高低錯落的石碑上。

2020年4月,因工作調動,王建華法官來到紙坊法庭,雖已在法院工作十多年,但法庭工作還是第一次。

人民法庭,是司法為民的前沿陣地,司法權源于人民、屬于人民、服務人民、受人民監督。要成為一名優秀法官,就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厚植人民情懷,走好司法為民的每一步。

工作間隙,王建華走訪轄區村居群眾,深入企業車間,走進田間地頭,一邊了解轄區情況,一邊思考紙坊法庭的未來發展之路。

紙坊法庭下轄紙坊、滿硐、仲山、金屯四個鄉鎮,“文”有儒家曾子、武氏石刻,“農”有稻稷麥菽、桃梨葡杏,“景”有山川河流、古跡村落,這些是紙坊鎮的特色和發展優勢,也是法庭工作可以大有作為的深厚底蘊。

法治能為產業發展和鄉風文明做些什么?經過深思熟慮,2020年,“和合司法·耕旅同興”人民法庭品牌創立。

司法、農耕、文旅,將這三個名詞組合在一起的,是紙坊法庭干警理性法律思維中的實干主義,以及通過品牌凝聚人心、規劃方向、完善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

基于“耕旅同興”的定位,紙坊法庭在傳統文化景點和新興旅游熱點等地設置了5處法官服務站,通過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等活動,力求將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同時,對接涉農領域司法需求,定期開展“村支書進法庭”活動,邀請基層干部走進法庭,旁聽案件審理并參與座談,“看得多、想得多”,引導基層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糾紛、化解矛盾。

經過四年的探索培育和精心打磨,“和合司法·耕旅同興”司法品牌在推進法庭發展,促推轄區移風易俗、綜合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有力的作用。2024年2月,紙坊法庭被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授牌命名為“楓橋式人民法庭”。

和合為本步履不停

2024年6月,王建華庭長離開法庭調往執行崗位,紙坊法庭迎來了新任庭長西瑞。

盡管已在院機關積累了豐富的行政及民事案件處理經驗,但面對全新的法庭工作環境,西瑞仍感到了不小的壓力。

夜色深沉,喧囂散盡,紙坊法庭二樓的辦公室燈火通明。西瑞仍在電腦前忙碌著,辦公桌上堆滿了案件資料。每一份文件,每一頁筆錄,都承載著當事人的殷切期望與信任。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讓她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果說“耕旅同興”是切入點,“和合司法”則是理想和信念,是落腳點,更是路徑。

紙坊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的助農法官工作室有點“熱鬧”。自信精湛的種植技術,農戶老李決定不再依賴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轉而從某種子公司購進了甜瓜種子。然而,等到甜瓜成熟,老李傻了眼,品種不符,市場反應冷淡,經濟損失一萬五千元。忙忙活活幾個月,白干!憤慨之下,老李將種子公司告上了紙坊法庭,要求賠償。

紙坊法庭立即行動,組織老李與種子公司到助農法官服務站進行調解,并邀請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協助。在法庭的釋法析理和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的協助下,種子公司不再推卸責任,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種子公司賠償老李經濟損失,并當場履行賠付。老李撤了訴,雙方矛盾在訴前得以化解。

法槌起落,案卷翻轉,一年年光陰流轉,紙坊法庭人的熱情卻絲毫未減,深沉的“法院灰”中早已浸滿了對家鄉的柔情。

時光回轉,王建華、西瑞,還有很多人,走在同一條路上,身影逐漸重合,形成一個光點,凌空飄起,又回到武梁的眼中。此時,他正看著工匠鏨刻入神……故事,留在時光里;故事,也鐫刻于心頭。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