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法官,讓農民工的血汗錢有了保障”“感謝法官,讓我們的企業可以緩一緩。”2024年12月31日,在濰坊寒亭法院朱里法庭發生了暖心一幕,原告于某和被告建設單位、承包單位三方,分別將寫有“維護公平捍衛正義”“司法為民公正高效”“盡職調解化糾紛用心協調息干戈”的三面錦旗,鄭重地送到了法庭干警手中。
一面錦旗承載一份認可,三面錦旗匯聚的是公平與正義的“雙向奔赴”,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時光回溯到2024年12月26日晚上9點,寒亭法院張妍法官團隊依舊在忙碌著,一起涉及農民工工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案件在法官張妍、法官助理李穎的努力下,原被告雙方簽下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原告于某,受雇于被告某建筑公司從事勞務工作。辛苦勞作結束后,他滿心期待的拿回報酬,卻遭遇了工資被拖欠的困境。于某是外省居民,為了討回自己的血汗錢來回奔波,后被告某建筑公司承諾于2023年春節前支付原告于某工資,本以為看到了曙光,可誰曾想,到了約定時間,等來的卻是各種推脫理由。
又一年臨近年關,于某將某建筑公司、工程的承包企業及發包企業作為被告向寒亭法院提起訴訟,希望通過法律途徑拿回屬于自己的辛苦錢。
這起追索勞動報酬的民生案件,一到承辦法官張妍手中,她便深知其分量。秉持著“如我在訴”的理念,張妍法官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選擇先行調解。
在向各方當事人送達了傳票等訴訟材料,確保各方當事人到場的基礎上,張妍法官先組織庭前調解,了解案件的具體情況及各方當事人的訴求,在調解未果的情況下,本著節約當事人訴訟成本、少跑腿的原則,立即開庭。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張妍多次與各方當事人進行電話溝通,經過多次調解,基本達成調解意見。
然而,就在快要圓滿了結之際,調解工作最終因為3000多元的交通費及訴訟費而無法進行下去。此時,原、被告都因各自的委屈而不再讓步,案件的調解工作幾乎停滯,但一想到農民還在等著拿錢回家過年,張妍決定再嘗試一次。
2024年12月26日下午,張妍法官把各方當事人召集到朱里法庭,組織面對面調解。她一方面明確告知裁判結果和訴訟成本,一方面耐心規勸、悉心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功夫不負有心人。從下午一直談到晚上9點,各方當事人最終達成了一致的調解協議:被告先行支付部分費用,剩余部分分期支付。調解書當場制作并送達,這一刻,農民工用最低的成本拿到了應得報酬,企業的付款壓力也得到緩解,真正實現了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