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紙禁令,護住萬畝茶山香 貴州法院以司法“綠盾”護佑綠水青山
時間:2025-07-11 12:32來源:貴州法治報責任編輯: 陳言

農藥桶“哐當”墜地,濺起混著草甘膦的泥漿。2022年12月,在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農村自家茶園內,劉某違規使用農藥“草甘膦”引發的生態危機,意外成為觀察貴州法院環境司法改革的窗口。

從接到舉報到簽發全省首份涉茶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僅24小時。從行政處罰到生態修復全程司法介入,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貴州法院環資審判從“末端裁斷”向“全程守護”的歷史性轉折。

三年后,當歐盟有機認證標志掛到劉家茶園,首份禁止令,在黔北大地裂變為守護萬畝茶山的司法“防護網”。

24小時禁止令的“生死時速”

“劉某在茶園里使用違規農藥草甘膦!”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湄潭縣農業農村局接到緊急舉報后,生態執法隊帶著便攜式檢測儀直撲現場。檢測儀發出刺眼紅光——土壤中草甘膦濃度超標。這種除草劑雖可快速除雜,但其殘留物不僅破壞土壤微生物群落,更會隨雨水流入周邊水系,威脅全縣萬畝茶園生態鏈。

一場司法速度由此啟動:上午,檢測報告送達湄潭縣人民法院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技術審查團隊完成污染物遷移模擬;下午,生態專家、茶企代表、村民監督員組成的聽證會達成共識;次日清晨,湄潭縣人民法院法官康龍簽發出全國首份涉茶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隨后,田間臨時召開聽證會,13名茶農目睹禁止令誕生。這份帶著油墨溫度的法律文書,在農藥分子完成縱向滲透前,為上百畝有機茶園筑起了保護墻。

“若晚幾天,這片祖宗傳下的茶園就廢了,我沒想到用草甘膦后果這么嚴重!”劉某顫抖著說。晨光中,禁止令上的國徽映亮了他眼眶里的淚痕。

“這份禁止令如同及時雨,勒令其立即停止噴灑行為,并采取緊急措施防止污染擴散。它的效力如同無形的屏障,隔斷了農藥的繼續侵蝕,為受損的茶園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湄潭縣人民法院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庭長蘭新財說,“過去面對此類情況,只能等損害結果發生后再追責,現在我們通過訴前禁止令實現了‘治療前置’?!?/p>


普法活動進茶園。

三重防線的“司法辯證法”

劉某案催生全省首份涉茶產業生態環境保護司法禁止令,將最高法原則性規定轉化為“接報—勘驗—裁定”標準化流程。這份看似“從天而降”的禁止令,實則是貴州環資審判系統性變革的具象呈現。

據蘭新財介紹,傳統司法往往在損害發生后介入,如同“亡羊補牢”,而環境保護禁止令制度,則是在損害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時,法院依法責令行為人立即停止環境侵害或面臨侵害高度風險的行為。

本案中法院24小時內發出的禁止令,正是這一制度強大效能的生動體現。它不再被動等待生態災難釀成,而是主動出擊,將司法干預的關口大幅前移,在違法行為造成不可逆后果之前便實施精準攔截,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急診式”保護,讓“司法盾牌”始終高懸于生態風險前沿。

一紙速令,可防患于未然,但如何實現禁止令的快速裁決與后續案件的高效公正審理呢?離不開“三審合一”審判模式的支撐。所謂“三審合一”,即由環境資源審判庭統一歸口審理涉及環境的民事侵權、行政爭議及刑事犯罪案件。

劉某案中,同一個專業審判團隊,既能迅速審查簽發訴前禁止令這一行為保全措施(程序性保障),又能后續高效審理其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行政責任乃至可能的刑事責任問題。這種集約化審判模式,徹底改變以往環境案件分散審理、程序銜接不暢、裁判尺度不一的弊端,極大提升環境司法的專業質效與權威性。

司法效能不止于法庭之內。為讓法治生根,結案后,法官們將法庭“搬”到了村頭院壩。在村民們熟悉的“壩壩會”上,以劉某案為活教材,用最接地氣的方言,掰開揉碎講解農藥規范使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慘痛教訓。劉某本人也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深刻教訓警示鄉鄰,用自己的故事告誡他人:“這土地,傷不起,也僥幸不得。”

這種深入田間地頭的“壩壩會”普法,精準滴灌,入腦入心,將紙面上的法條轉化為村民心中敬畏自然的法則,在基層筑牢了預防環境違法的思想堤壩。

法律懲戒并非終點,引導修復、促成新生才是環境司法的更高追求。司法禁止令制度、“三審合一”審判模式、“壩壩會”普法方式這“三重防線”的構筑,推動環境司法從傳統的糾紛解決向風險預防、損害控制、系統修復延伸。


湄潭縣人民法院干警在茶山開展司法護茶座談會。

從“毀綠者”到“護茶人”的啟示錄

如今,時隔三年回訪,當年險些被農藥摧毀的茶園,正輸出最純凈的東方滋味;而曾經的“問題茶農”劉某成了奔走山鄉的護茶先鋒——司法的溫度,終在青山綠水間釀出回甘。

在他的茶園里,生物誘捕器替代了化學農藥,無人機巡查取代了人工噴灑?!艾F在每畝收益反而提高了。”劉某欣喜地說。

劉某的轉變印證著生態司法的深層價值,當司法保護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自然暢通,而這樣的轉變正在全省相繼鋪開:

赤水河流域,川滇黔三省建立“生態司法協作區”破解了跨界污染治理難題,通過創新跨域案件管轄銜接機制、裁判標準統一機制、生態修復協同機制,聯合化解流域糾紛上百件,真正實現“一江碧水三省共護”;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當地法院聯合林業部門制定《生態環境損害勞務代償實施細則》,建立“違法者—監管部門—專業機構”三方協同的修復閉環,違法行為人在林業專家監督下,通過補植復綠、巡山護林等勞動折抵賠償金,制度實施以來,已有近百名當事人通過勞務代償完成生態修復。

一份份協作框架協議,一項項司法協作機制,加強了各級法院、友鄰法院的上下溝通,推動形成區域生態司法協作新格局。

從一紙禁止令到系統化治理,貴州環資審判的轉型軌跡清晰可見。當草甘膦的氣息被茶樹的清香替代,當司法智慧融入每一寸山水肌理,“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轉化為“全程守護”的主動作為,孕育出的不僅是茶樹新芽上的露珠,更是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貴州樣本”。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