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年前,在一個叫祀龍箐的地方,12位村民代表帶領族人莊重地將一塊勒字石碑立在密林深處,共同盟誓要保護好他們賴以生存的綠水青山。
在云南省永仁縣維的鄉桃苴村委會祀龍箐,一方不足一平米的青石碑(高80厘米,寬40厘米)靜靜矗立。這塊立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石碑,承載著12位村民代表與族人共立護林盟誓的往事。碑額“永垂不朽”四個大字下,170余字楷書鐫刻著古人對自然生態的敬畏:“山川錦繡則地靈人杰,樹林茂則木本水源……若有違犯,罰銀拾兩”——相當于當時壯勞力全年收入的重罰條款,彰顯著他們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
這份堪稱古代村規民約典范的石刻文獻,如今卻面臨著嚴峻考驗。歷經198年風雨侵蝕,石碑中部斷裂,碑面風化嚴重,部分字跡已模糊難辨。更令人揪心的是,石碑所在地漸成村民祭龍求雨的圣地,露天環境加速了文物劣化進程。若不及時干預,這一見證生態智慧的歷史載體恐將永遠消失。
2025年初,永仁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在履職中發現這一情況,辦案檢察官實地踏勘、走訪群眾后向相關單位制發檢察建議。相關單位迅速響應,在兼顧民俗傳統與保護原則的基礎上,推出“三步走”保護方案:投入資金定制不銹鋼防護罩緩解自然侵蝕;建立專人巡查機制;開展文物保護普法宣傳。同時,向上級申報文物類別調整,為后續科學保護爭取政策資金支持。
在此次文物保護中,檢察機關既當監督者又當協調員,與鄉鎮干部走村入戶開展宣傳動員和教育引導,配合做通群眾思想工作,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提出切實符合實際且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推動了該項保護工作圓滿完成。如今,穿上“防曬衣”的古碑不僅延續著生態文明的古老智慧,更見證著新時代多方共治的守護力量。
下一步,永仁縣檢察院將繼續關注該文物的后續保護工作,確保該文物得到科學有效的全面保護,讓這方鐫刻著生態密碼的石碑,在新時代繼續訴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
(永仁縣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