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疆法治文化,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牢記“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更是守好祖國“北大門”、筑牢首都“護城河”的時代使命。面對地廣人稀、邊境線長的特殊地域環境,如何讓法治文化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錫林郭勒盟委政法委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今年自治區啟動北疆文化提升行動,錫林郭勒盟委政法委迅速響應,大力推進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致力于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北疆法治文化品牌。”錫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副書記高云峰堅定地說,“我們以文化涵養法治,推動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助力邊疆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營造濃厚法治氛圍,也為北疆文化提升行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紅色基因融入法治品牌
自編的快板書、逗趣的小品、流行的說唱表演……近日,蘇尼特左旗“法治烏蘭牧騎”隊員聯合當地民警、檢察官、法官、律師、普法志愿者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一場活動下來,牧民們在笑聲中記住了很多法律知識。
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全盟13支“法治烏蘭牧騎”活躍在廣袤的大草原上,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成為打通農牧民法治文化宣傳服務“最后一米”的金字招牌。
法治文化品牌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錫林郭勒盟把紅色基因融入法治文化品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法治文化品牌打造優勢,紅色成為北疆法治文化品牌最亮底色。
融出新模式。“一個紅書包,一條草原路,一條無垠的彩虹連接你我。”這首《紅書包之歌》把人們帶回到半個世紀前的蘇尼特右旗。巴彥烏拉嘎查發起“紅書包”送學活動,將首批印有“紅書包”和“為人民服務”字樣的書包,裝滿黨的政策等學習資料,打包分給各民兵隊伍、婦女組織、青年小組和學校。如今,“紅書包”志愿服務隊采取“一線四包”的服務模式,“紅書包”把法律知識送進每一個蒙古包,也讓法治的種子在草原上生根發芽。這一模式不僅傳播了法律知識,更讓跨越時空的紅色文化煥發出時代光芒。
融出強品牌。蘇尼特右旗檢察院創立“紅綠藍·騎跡”品牌,強化黨建引領和烏蘭牧騎公益訴訟宣傳隊建設,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講政治、接地氣、有深度的檢察宣傳作品。將“烏蘭牧騎紅”融入“檢察藍”,將檢察公益訴訟好聲音傳播到草原深處。通過這一品牌建設,紅色基因與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法治文化品牌廣泛的影響力。
融入主陣地。錫盟公安烏蘭牧騎錫如海樂隊以原創歌曲《熱血榮光》唱進了內蒙古新星新作演唱會。“公安烏蘭牧騎+”這一法治文化品牌借助那達慕大會、音樂節等大型群眾性活動融進宣傳主陣地,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錫林郭勒盟中級人民法院開展“紅色法治文化”宣傳活動,法官們走進學校、社區、講述紅色法治故事,傳播紅色法治精神。將紅色基因融入法治教育,讓紅色法治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4年,蘇尼特右旗桑寶拉格蘇木巴彥烏拉嘎查黨支部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蘇尼特右旗檢察院“紅綠藍·騎跡”品牌獲評第一屆內蒙古自治區檢察機關文化品牌選樹展示活動“優秀文化品牌”。“檢察+烏蘭牧騎”宣傳模式獲評2024年度全國檢察新媒體精品“融合創新二十佳”。這一項項榮譽,是北疆法治文化紅色基因在這片草原上的真切回響。
多年來,錫林郭勒盟政法系統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北疆文化,通過紅色記憶將法治文化宣傳植入農牧民心底,形成紅色法治文化品牌矩陣,實現紅色基因傳承倍乘效應,不僅提升了法治文化的影響力,更為祖國北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基礎。
陣地建設融入群眾生活
太仆寺旗有一條途經四個鎮、七個行政村的45公里法治文化長廊,“法的由來”“依法辦事”“法制與生活”三部分內容涉及50余部法律,有人說這45公里長廊靜默無聲地釋放著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就像“一座沒有圍墻的法治文化博物館”。
高質量法治宣傳陣地是法治文化沉淀和傳播的重要抓手。如何才能讓法治文化宣傳真正接地氣、潤人心?錫林郭勒盟政法系統主動探索,聯動發力。
借助多個載體,陣地“用起來”。走進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巴彥淖爾嘎查“流動調解蒙古包”內,哈那上掛著“法律明白人之家”“法律援助聯系點”等字樣的小牌子,桌子上擺放著各種法律法規讀本。“法律明白人”成為農牧民的法治貼心人。全盟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因地制宜建設法治文化陣地,打造了一批市民可參與、可體驗的北疆法治文化宣傳陣地。目前,全盟建立法治文化陣地1026個,實現了嘎查村100%全覆蓋。法治文化公園5個、法治文化長廊8個、法治文化廣場12個。
融入時代脈搏,陣地“活起來”。“法治那達慕”將法治教育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法治熏陶;“千里草原風景大道非遺支線”主題精品旅游線路,在文旅線路中融入法治宣傳內容,碰撞出奇妙的非遺法治火花;報、網、端、微、屏上,《馬背上的法治宣講隊》《石榴籽微課堂》《社區法治大篷車》等法治專欄,深度梳理了北疆法治文化的獨特印記,讓法治溫度觸屏可及。
藝術表達“解碼”法治精神,渠道“寬起來”。舉辦“北疆蒙芽?翼博杯”青少兒法治文化藝術作品大賽,青少兒用攝影、書法、繪畫等藝術表達對法治的理解與感悟。結合國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教育日、民法典宣傳月,全盟推出多項法治文化系列創新活動,深耕法治文化滋養之土,厚積法治文化浸潤之勢,以法治文化引領法治實踐。通過“法治+文藝”“法治+陣地”“法治+云平臺”等多種方式,不斷拓寬法治宣傳渠道。截至目前,全盟已建成54個國家、自治區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并組建了“普法講師團”“法治烏蘭牧騎”“蒲公英志愿宣傳隊”等多支志愿者隊伍,積極投身普法宣傳事業。
如今,在祖國北疆這片草原上,一場場“冒熱氣、接地氣”的理論宣講,一次次“有溫度”的法治志愿服務讓法治文化陣地宣傳浸潤百姓生活,增加民眾“可感受的公平正義”。各類宣傳陣地提升群眾“見法率”,在全盟范圍形成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厲行法治的良好氛圍。
戍邊文化融入邊境治理
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傳出一則好消息:二連浩特格日勒敖都邊境派出所所長寶音獲得了“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熟悉寶音的人說,他身上有一股氣息,是一顆赤子之心對祖國的愛。這種氣息在錫林郭勒盟1103公里邊境線上,是黨政軍警民扎根邊疆、守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忠誠和擔當。如何以法治文化賦能邊境治理,全盟政法機關持續發力。
黨建引領為“同心圓”筑基。聚焦點線面結合,推動“陣地前移”。推進“黨員中心戶”模式,上聯支部、下聯農牧戶,大力建設“基層講堂”“石榴籽講堂”,構建以嘎查黨組織為核心、中心戶為結點、牧民黨員共同參與的黨員教育網絡,1803名黨員中心戶輻射帶動18.19萬名黨員群眾參與學習培訓,推進黨員教育主陣地向邊境一線延伸覆蓋。
戍邊文化為“同心圓”賦能。全盟將戍邊文化建設納入邊境黨建、國防教育、興邊富民工程一體規劃。邊境旗縣先后建成“北疆同心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長廊,戍邊文化、“護邊員之家”“護邊驛站”和“蒙古馬精神”展廳,以固態陣地承載“國旗耀邊關”、警營那達慕、邊境研學等動態活動,成為邊境地區“人氣中心”。
暖心故事匯聚“同心圓”合力。錫林郭勒盟幫助“國家的孩子”尋根事跡成功入選“讀懂北疆·溫暖2024”網絡故事匯。歷時兩年,形成了“采集+建檔”一站式信息管理機制、“網上+網下”核查機制、“認親+團圓”全流程服務、媒體及社會組織多方聯動等工作機制,共為全區各地44名“國家的孩子”尋根成功。一個個尋根成功的鮮活案例,讓國家的孩子以“網紅”姿態重回人們視線,流淌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引發年輕一代四海一家的深深共鳴。
在這片草原上,有零下30攝氏度的惡劣天氣里為了尋找牧民丟失的馬匹,被網友集體致敬“辛苦了”的馬背警隊。有巡回法庭及時化解邊境糾紛,維護邊境地區的矛盾糾紛。有烏尼孟和這樣祖孫三代70多年守護邊境線的護邊員代表。有“草原之子”廷·巴特爾,有“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民族團結歷史佳話……
如今,法治文化成為提升邊民群眾法治素養,探索穩邊、固邊、興邊有效路徑,為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提供了巨大的“北疆同心圓”能量場。一個個讓人動容的法治文化實踐,已經轉化為千里北疆的邊境治理效能,成為聯結北疆“同心圓”最堅實的情感紐帶。
政法文化融入法治服務
近日,正藍旗檢察院與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簽署了《關于建立元上都遺址文物保護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在聯席會議上,《意見》簽署雙方對于內蒙古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細則堪稱細致入微,在正藍旗檢察院檢察長王利瑜看來,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以法治的力量保護文物,就是保護北疆文化根脈。
錫林郭勒盟政法隊伍將政法文化與北疆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加強政法文化建設,通過與業務的融合,將公平正義、忠誠擔當、創新進取等政法文化因子深深根植于全盟政法干警,在涉外、生態、文物保護等重要領域賦能北疆法治服務。為法治服務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成為推動法治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開放包容,服務國家大局。蒙古國公民來到二連浩特市外籍人員服務中心,都知道這里有個“HELP之家外國人志愿服務隊”,該中心是全國首個綜合性外籍人員服務中心,志愿服務隊在全國口岸城市中尚屬第一支。自從2024年12月5日于第39個“國際志愿者日”成立,就一直成為志愿服務蒙古國公民的重要力量。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二連浩特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陳艷成說:“這樣的平臺能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這一實踐體現了政法文化中的服務精神和國際視野,為邊境地區的法治服務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
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的“含綠量”決定著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錫林郭勒盟將法治文化優勢轉化為草原生態保護優勢。全盟檢察機關通過“公益守護人驛站”工作機制,加大對草原、牧場的司法保護力度,目前共建立“公益守護人驛站”69個,建立“微信檢察室”13個。同時設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公益守護人講堂”,聘請300余人為“公益守護人”,堅實的檢察護盾為錫林郭勒大草原提供了法治支撐。
科技賦能,提升法治服務效能。當下,AI技術引領了新一輪變革浪潮。錫林郭勒盟的政法單位通過引入AI技術,實現了政務服務、基層治理、法律服務、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的智能化轉型。二連浩特市錫林派出所與北京律師事務所內蒙分所合作,在所內建立了全盟首臺“AI”律所智能空間站數智化法律服務平臺。錫林浩特檢察院推出“錫檢·法治安達”品牌,AI數字檢察官——“檢小薩”推動法治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雙向融合。二連浩特邊境管理大隊將AI融入無人機研發,讓無人機從“會飛”向“會思考”踏步……
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錫林郭勒盟政法系統以法治為基,以文化為魂,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北疆法治文化的壯麗篇章。從紅色基因的傳承到邊境治理的創新,從文化陣地的深耕到法治服務的拓展。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彰顯擔當,一份來自人心的安寧,在草原上拔節生長……(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