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新巴爾虎左旗白音敖包嘎查的1424號界碑旁,哈拉哈河的淤泥中傳來小牛犢微弱的呼救。
“赫力沁”巡防隊例行巡邊時發現了這一幕。
“快拿馬籠頭來!”隊長包海生大聲喊道。
話音剛落,護邊員斯日門立刻騎馬踏入泥潭,試圖將馬籠頭套在小牛犢脖子上拉它出來,卻因淤泥過深,馬匹突然栽倒,斯日門險些受傷。
5月20日,“赫力沁”巡防隊救助小牛犢。
危急時刻,眾人果斷改變策略,加長繩索,五六人齊力向岸上拉,終于將小牛犢成功救出。
牧民江永波得知此事后,緊緊握住隊員的手,激動地說:“要是沒有你們,這小牛犢熬不過今晚,我得損失5000塊錢,太感謝了!”
這樣溫暖的救援故事,只是“赫力沁”巡防隊日常工作的一個剪影。這支以馬背為“戰場”的隊伍,常年駐守在38.125公里的中蒙邊境線上,用鐵蹄丈量國土,以初心守護安寧。
邊境地區夏季沼澤密布,冬季雪深及膝,車輛寸步難行。為解決巡邊難題,新巴爾虎左旗邊境管理大隊額布德格邊境派出所于2022年3月組建了“赫力沁”馬背巡防隊,額布德格邊境派出所所長包海生擔任隊長。隊伍初始由4名民警、4名護邊員、4名牧民黨員組成,如今人數已逐步發展到70余人。漢、蒙、回等多民族隊員并肩作戰,將“放牧即戍邊”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揚鞭。
“赫力沁”巡防隊冬季開展巡邊護邊工作。(資料圖)
今年春日的暴風雪中,牧民7頭牛走失,室外能見度不足10米。包海生帶領6名隊員頂風冒雪搜尋:“每頭牛都是牧民的心血,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找回來!”整整12小時,他們騎馬在漫天飛雪中跋涉,終于在柳條叢中發現瑟縮的牛群。當隊員們趕著牛群歸來時,睫毛結著冰碴,臉龐被風雪刮得通紅,卻笑得像孩子般燦爛。
“赫力沁”巡防隊的工作不僅是守護生命財產安全,還承擔著調解牧民糾紛、維護鄰里和諧的重任。
“赫力沁”巡防隊隊員慰問牧民。(資料圖)
民警青格樂介紹,今年春天的一天,牧民托雅焦急報案:“我家草場來了百十多匹馬,不是我家的,把草地都給踩壞了!”
民警趕到現場調查發現,是網圍欄損壞,導致牧民斯日門的馬誤入托雅家的草場。雙方各執一詞,青格樂耐心調解:“草場是咱們共同的家,傷了和氣,吃虧的還是咱自個兒。”他講政策、拉家常,最終兩家握手言和,斯日門主動幫托雅修補了圍欄。
“赫力沁”巡防隊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包海生回憶:“一開始,我們用的都是民警和護邊員自己的馬。后來任務越來越多,我們意識到得有固定的馬才行。”于是,巡防隊發展成為有固定的6匹馬,并形成了以馬養馬的模式。這支隊伍累計踏查邊境線1200余公里,維護加固鐵絲網35處。
“赫力沁”巡防隊夏季開展巡邊護邊工作。(資料圖)
“赫力沁”巡防隊將日常放牧生產與邊境守護緊密結合,探索出“專群結合、產護兩不誤”的特色模式。巡防隊積極開展“馬背宣講”,深入牧區宣傳法律法規、邊境政策等知識,讓法治觀念和國家意識深入人心。
在牧民心里,這支隊伍早已不是單純的巡防力量,而是他們“馬背上的派出所”,是草原上移動的民族團結碑。
當夕陽為界碑鍍上金邊,“赫力沁”巡防隊的身影又一次出現在草原盡頭。他們的馬靴沾滿淤泥,帽檐嵌著黃昏暮色,胸前的黨徽和肩上的責任始終锃亮。
在這片馬背上的邊疆,他們是風暴中穩如磐石的“壓艙石”,是牧民心里暖如朝陽的“貼心人”,更是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忠誠的“戍邊輕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