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一場關于土地補償的糾紛曾讓丁當鎮保灣村佛子上屯的村民們眉頭緊鎖。吳隆高速公路征地涉及的19戶農戶與村集體因補償款分配問題僵持不下,鎮村干部多次調解未果。
然而,隨著隆安縣“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的啟動,這場持續數月的拉鋸戰迎來轉機。綜治中心一聲“哨響”,縣委政法委、自然資源局、法庭、司法所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迅速集結,現場研判、釋法說理,最終通過司法程序一錘定音。2024年8月,隆安縣人民法院那桐人民法庭的判決書為19戶農戶解決了難題,百余萬元補償款悉數到賬。村民盧某感慨:“沒想到‘吹哨’真能吹來公平!”
工作人員現場調處山林糾紛。
這樣的高效治理場景,在隆安縣已成常態。該縣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藍本,將綜治中心打造為集信訪接待、矛盾調處、司法調解于一體的"主戰場",通過"吹哨報到"機制破解"小馬拉大車"的治理困局。當鄉鎮遇到棘手問題時,就像吹響集結號:超出權限的"疑難雜癥"要吹哨,突發風險事件要吹哨;鎮級能解決的"小毛病"絕不勞師動眾。
城廂鎮四興村那造屯與淥雷屯的林地糾紛曾三次調解失敗。爭議山嶺無山林權證,雙方各執一詞。直到鎮綜治中心啟動"吹哨"程序,聯合縣調處辦、林業局和村法律顧問,利用衛星圖斑確定分水界線,宣講政策法律。多部門耐心調解下,村民最終同意按地形圖劃分山林界線,多年積怨一朝化解。隆安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隆耀強道出秘訣:"精準吹哨"是關鍵,既要靶向發力避免資源浪費,又要確保哨聲權威性。
城廂鎮召集西寧村那渠屯與花黃屯代表召開山林地權屬糾紛調解會。
如果說“吹哨”是隆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的起點,那么“部門報到”則是決定成效的關鍵。
雁江鎮刑滿釋放人員何某與三弟因家庭權屬糾紛積怨已深,揚言"以命相搏"。鎮綜治中心立即吹哨,司法局、派出所、村委會組成專班,一邊警示教育,一邊動員家族長輩溫情調解。最終兄弟倆在派出所握手言和,重新調整田地和山林經營權。鎮政法委員感慨:"多部門聯動像打組合拳,法理親情并用,再硬的堅冰也能融化。"
這種"攥指成拳"的轉型,讓隆安治理從"單打獨斗"升級為"精準發力"。過去鄉鎮遇復雜矛盾常因權限不足、專業欠缺束手無策,部門則因信息滯后響應遲緩。如今綜治中心成為"調度中樞",171個調解委員會、1177名調解員織就矛調網絡。哨聲一響,政法干警、法律顧問、行業專家帶著政策法律技術直奔一線,群眾"只進一扇門,解決煩心事"。
隆安的“哨聲”不僅化解了陳年積怨,更“吹”出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新智慧。
南圩鎮連安村的周某某為一塊宅基地信訪三年無果,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聯合駐村律師介入調解,厘清權屬爭議,同時為雙方備齊建房申請材料,實現“解糾紛”與“辦實事”雙贏。
城廂鎮良安村的外嫁女承包土地種植桉樹引發的糾紛,則通過政法干部下鄉普法迎刃而解——當法官用方言講解農村土地承包法時,原本阻撓砍伐桉樹的村民恍然大悟:“原來外嫁女家的承包合同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
這些溫暖的結局,共同勾勒出“群眾和順、鄉村和美、社會和諧”的新圖景。
數字顯示,2024年以來,隆安縣各鄉鎮通過“吹哨”開展集中調處活動100多次,集中化解矛盾糾紛50余件;通過發函“吹哨”10余次,對20多個矛盾糾紛案件征集相關部門的調處意見和建議。
如今,隆安的老百姓常說:“有問題就找綜治中心,他們一‘吹哨’,專家準到場……”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