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和思念,是鄉愁最具象的記憶載體。在時代飛速發展變遷的浪潮中,部分村寨因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維護,逐漸破敗損毀,甚至遭人為拆除。與此同時,寨子里那些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貴州省銅仁市有47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部分村寨也有此現狀。
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通過“三個加強”推進古村寨司法保護,讓這些特色村寨“活”起來。
在監督辦案方面,通過走訪摸排、線索收集、分類梳理,建立問題臺賬,依法立案調查并制發檢察建議、提起訴訟;在協同共治方面,開展磋商協作、檢察聽證、圓桌會議,幫助相關部門厘清職能職責及法律依據,推動多部門聯動協作、建章立制、協同共治,強化案件“回頭看”;在宣傳引導方面,持續推進送法下鄉、法治宣傳,提升群眾保護意識,促進全民參與。
守護文化根脈讓傳統“活”在當下
古村寨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古建筑、民俗文化、古樹名木等珍貴遺產,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讓文化根脈得以延續,留住鄉愁記憶。
“多虧檢察官的關心支持,推動多部門加強協同保護,老寨毀損建筑得以修復,羌歷年非遺傳承也后繼有人了!”江口縣桃映鎮漆樹坪羌寨一位70多歲的老人緊緊握住檢察官的手感激地說。
江口縣桃映鎮漆樹坪羌寨是貴州省唯一的羌族聚居村寨,其漆樹坪羌歷年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4年9月30日,江口縣人民檢察院履職時發現,漆樹坪羌歷年存在傳習補助資金未落實、考評不足,傳承場所管理不善且自然破損未及時修復等問題,或致該非遺項目消亡。經初步調查,江口縣文體廣電旅游局負有法定監管職責。
2024年10月底,江口縣人民檢察院邀請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益志愿者、人民監督員及文體廣電旅游局,就羌歷年省級非遺保護問題召開公開聽證會。經評議,聽證員一致認為文體廣電旅游局履職不到位,支持檢察機關依法監督。隨后,江口縣人民檢察院向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加強保護、評估監管、健全機制。2024年底,該院邀請代表、委員等實地察看并回訪羌歷年傳承人,確認已完成整改。
圖為江口縣駱象村成立抹茶資源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
這樣的場景并非個例。銅仁市擁有4個自治縣、29個民族鄉。47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有326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無人管理”“新舊建筑混建”“消防設施缺失”等問題逐漸侵蝕著村寨的肌理。銅仁市人民檢察院梳理近年辦理的案件時發現,全市共收到數十起關于古建筑破壞、非遺傳承斷代的群眾舉報。
“保護跟不上,時間久了,留下的東西就沒了。”銅仁市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說。
為了找問題,辦案團隊用時3個月跑遍10個區縣,繪出一張“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公益受損地圖”:梵凈山下的侗族村寨地坪村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劃定保護范圍;碧江區漾頭鎮非遺“茶燈戲”傳承人僅剩3人,面臨失傳;沿河自治縣多個村寨百年古宅被改建成現代磚房,馬頭墻、雕花窗被拆……
“每個問題背后都是系統性保護缺失。”檢察機關將問題分為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類,并建立問題線索臺賬。
古村寨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物和文化遺產、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多個保護要素,涉及多個部門的職能職責。同時,銅仁市人大常委會相繼制定出臺《銅仁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條例》《銅仁市紅色遺址遺跡保護條例》《銅仁市錦江干流大江沿岸建設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銅仁市政府也出臺《銅仁市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方案(試行)》等規范性文件,加強系統保護。
銅仁市檢察機關還聯合多部門在碧江區建立“古樹名木保護基地”,為137棵古樹掛牌,制作動漫短片在村寨播放,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檢察院開展體驗課。
通過一系列措施,銅仁市非遺傳承領域變化顯著,“土家擺手舞”成當地中小學必修課;松桃苗繡工作室獲政府補貼,20多名婦女學藝,繡品經電商平臺銷往全國。
促進共治共享讓保護“活”在人心
過去,保護村寨可能是政府“單打獨斗”,通過宣傳教育,讓村民知道老房子、古樹都是“寶貝”,主動參與保護,保護好村寨,改善人居環境。
“感謝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讓老寨子古韻留存,環境衛生也大大改善,如今村里整潔宜人,居住環境越來越舒適。”石阡縣樓上古寨村民說。
樓上古寨始建于1494年(明朝弘治六年),以“北斗七星”古楓樹為中心建設,集古樓、古巷、橋、井、樹、墓于一體,保留明末清初古村落風貌,是石阡縣首批國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2022年4月,石阡縣人民檢察院經走訪發現七株古楓樹僅存兩株,天福古井外木亭橫梁斷裂有坍塌風險,且古寨內存在污水直排、垃圾亂扔等環境衛生問題。
當月,石阡縣人民檢察院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政協委員、公益訴訟志愿者、律師及行政機關代表等參與,聽證員就古寨保護管理建言獻策。聽證會后,石阡縣人民檢察院向林業局、文體廣電旅游局、國榮鄉人民政府分別制發檢察建議。相關部門立即采取措施保護古樹、修繕木亭,并專項整治古寨環境衛生。
為讓樓上古寨保護效果最大化,助力石阡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取得實效,石阡縣人民檢察院還邀約多部門召開專題會,推動建立風險防控和綜合保護協作機制。
檢察機關在走訪中發現,許多村民對特色村寨保護政策“不知法、不理解”:有人覺得“老房子破了就該拆”,有人把古樹當“野生木材”,甚至有非遺傳承人認為“老手藝賺不了錢,斷代就斷代”。
圖為松桃自治縣大灣村苗寨,掛牌成立傳統村落司法協同保護實踐教育基地和法官檢察官聯絡站。
銅仁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官表示,保護不能靠政府“單打獨斗”,要讓村民從“要我保護”變為“我要保護”。
為此,銅仁檢察開展充滿民族特色的法治宣傳,在苗族村寨將公益訴訟案例編成苗歌傳唱;在土家族聚居區把《文物保護法》印在土家織錦上。同時,聯合教育部門開發“非遺保護”校本課程,動漫短片《護寨小衛士》在500余所中小學播放。
2023年6月,碧江區“古樹名木保護基地”掛牌,19位村民獲“護樹員”聘書;松桃建立“非遺傳承共建基地”,苗繡傳承人龍海珊任“法治宣傳員”,12名學徒加入“文化保護巡邏隊”;沿河自治縣麻柳寨村民李桂香成為“護寨媽媽”隊長,帶領當地婦女群眾維護寨子環境。
基層治理也有深刻變化:銅仁市123個特色村寨成立“村民保護委員會”;相關部門建立“四方聯動機制”,涉寨案件立案到整改周期縮短60%。
法治護航發展讓村寨“活”有保障
以往村寨保護或存在“九龍治水”現象,為杜絕“口號響亮,無人實干”的情況發生,檢察機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明晰各部門職責,讓保護工作規范有序、責任到人。
茶園山村依山傍水,屋舍錯落;克蘭寨村吊腳樓林立,飛檐古樸;黃龍古寨建筑獨特,文化底蘊深厚。這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部分為國家級傳統村落,自然與人文交融,別具魅力。
2022年,碧江區人民檢察院在特色村寨保護專項監督中,發現存在民族特色保護不力、基礎設施滯后、環境整治和消防隱患消除不到位以及相關部門未依法履職等問題。
同年7月,碧江區人民檢察院針對上述問題,對碧江區民族宗教事務局、文體廣電旅游局、住建局及6家鄉鎮政府共9家行政機關立案。該院邀請相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進行訴前磋商,形成協同共治的整改意見。該院在開展“回頭看”時,對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制發檢察建議。
收到檢察建議后,碧江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牽頭其他單位聯合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轄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含傳統村落)內影響整體風貌的建筑依法整治6處,設置保護標識牌3個,排除安全隱患30余處,進行古樹、名木大樹復壯40余次,修繕漏水的飲用蓄水池2個,開展宣傳教育20余次,爭取到2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轄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圍墻、堡坎、古巷道和古牌坊修繕項目。
同時,針對碧江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存在的特色民居遭受破壞嚴重、民族傳統文化日漸流失、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不力等普遍性問題,碧江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系統保護、綜合治理。
圖為碧江區路臘村設立司法保護基地。
松桃自治縣正大鎮薅菜村是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松桃自治縣人民檢察院走訪發現苗王城內存在建筑風貌不匹配、未編制保護規劃等問題,遂向正大鎮政府和縣住建局制發檢察建議,依法督促兩部門進行整改。同時,該院還向松桃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提交立法建議被采納,推動出臺《松桃苗族自治縣苗王城景區條例》。
更值得一提的是,銅仁市檢察機關參與并推動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銅仁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條例》,對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能職責、落實整體保護、活化利用體制機制等作出規定,依法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
2024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二批)》,銅仁市探索傳統村落司法保護模式和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銅仁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條例》兩項經驗被全國推廣。其中,銅仁市人民檢察院與銅仁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住建局通過聯合發布司法保護名錄、成立司法協作保護基地、設立法官檢察官聯絡站,探索傳統村落司法保護新模式,協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入選。
截至2024年6月,銅仁市476個特色村寨全部建立“一寨一保護檔案”,12個部門的權責邊界清晰具象,累計推動解決“多頭管理”“無人管理”問題137個,古村寨的保護從此步入新階段。
助力鄉村振興讓村寨“活”出價值
民族村寨有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保護好了,能吸引游客、帶動就業,村民既能守著老祖宗的“家業”,又能在家門口賺錢。
“檢察機關司法保護讓老村寨恢復古香古色,協同政府幫助我們吃上了‘旅游飯’。”德江縣共和鎮煥河村擺小吃攤的李大姐高興地說。
煥河村是全國傳統村落和土家族少數民族村寨,也是著名的“網紅村”。這里有400余年歷史的土家族青瓦吊腳樓,蜿蜒的青石路、古樹和精巧的古井,吸引眾多游客。
2022年3月,德江縣人民檢察院發現煥河村存在建設規劃不統一,有消防安全隱患、違規修繕致原始風貌受損等問題。如一棟超300年古建筑裝修不當且消防安全設施不健全。該院立案調查后,向共和鎮政府制發檢察建議。
圖為走訪村民。
隨之,檢察機關邀請多部門到煥河村現場舉行專題座談,共商保護發展規劃。圍繞“望山見水憶鄉愁”,打造“檢察+特色村寨”網紅打卡點,幫助網紅主播直播帶貨賣特產,加強法治宣傳,完善村規民約,按修舊如舊原則修繕建筑,統一規劃新建建筑和道路。當年5月底,檢察機關開展現場“回頭看”時,該村寨整改成效顯著。
如今,煥河村的傳統建筑、古樹、古井、青石小道等得到全面保護。德江縣委、縣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旅游點,支持設立公益訴訟聯絡點。網紅打卡、直播帶貨興起,年吸引超10萬周邊游客。游客賞古屋、觀古樹、品美食、購特產,玩得開心,村民們也喜上眉梢。
對煥河村的保護是銅仁市許多少數民族村寨的縮影。銅仁市有476個特色村寨,200余項非遺技藝和特產,但不同程度面臨“保護與發展”困境,如古建筑修繕后閑置、非遺產品低端、特色農業缺品牌。
保護不僅是把村寨變成“活化石”,還要讓特色資源變成“活資產”。
銅仁市檢察機關圍繞古村寨司法保護多維度發力,依法督促問題整改,推動協同履職、系統保護,為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注入法治活水,以法治方式服務保障鄉村振興。
近年來,銅仁市檢察機關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專項行動,推動苗繡、葉脈繡等非遺產品申請地理標志商標。碧江區“侗繡工坊”的“二十四節氣”圍巾成“中國禮物”,訂單爆滿;印江自治縣團龍村旅游旺季民宿滿員;推動“中國汞都”萬山汞礦遺址保護,當地政府將朱砂古鎮打造為工業旅游景點,朱砂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江口縣人民檢察院督促紫袍玉帶石資源保護和環境自治,依法助力“紫袍玉帶石”雕刻產業發展,成立工匠培訓基地,產品遠銷海外。同時,在駱象村聯合成立“抹茶資源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依法保護茶葉種植園區生態環境及茶企茶農的合法權益,助力抹茶產業健康發展、香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