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青海稱多縣人民法院:用司法溫情守護高原各族群眾
時間:2025-05-01 08:52來源:青海法治報責任編輯: 安羽

稱多縣,地處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東北部,平均海拔超4500米,是藏、漢、回等多民族聚居地。作為1989年全國首批“馬背法庭”之一,稱多縣人民法院的法官隊伍騎著馬匹,穿行雪山草甸三十余載,將國徽帶進牧民帳篷,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牧區帳房前。多年來,他們始終將“馬背法庭”精神深度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用“馬背法庭”架起民族團結法治橋梁,用司法溫情守護高原各族群眾親如“石榴籽”的團結情誼。

圖片

時代變遷,馬匹雖被汽車所取代,但“寧可法官多跑百里,不讓群眾多走一步”的為民初心從未改變。近年來,稱多縣人民法院年均開展巡回辦案20余次,法官們的足跡遍布扎朵、尕朵等偏遠鄉鎮,現場立案調解婚姻家事、草場糾紛等案件70余件,調解成功率超97%,行程覆蓋全縣90%以上牧區,讓司法服務真正扎根在廣袤草原。

2024年盛夏,稱多縣人民法院的法官們在一天的時間里,用漢藏雙語在歇武鎮、清水河鎮接連化解兩起矛盾糾紛,用法治溫度融化了矛盾堅冰。

在歇武鎮帳篷法庭里,才某與扎某的離婚調解正在進行。稱多縣人民法院法官運用漢藏雙語,采取從易到難、以點帶面的調解策略,引導雙方當事人理性溝通。經過6小時拉鋸式調解,雙方當事人最終就子女撫養、財產分割達成調解協議。

圖片

回程途中,法官得知清水河鎮有一起借貸糾紛,但因交通不便,當事人無法應訴。于是,法官立即改變行程,前往調解。途中,法官了解到,在這起糾紛中,作為同宗兄弟的原告和被告,因經營借款產生矛盾,又因語言表達和溝通習慣差異,沖突不斷升級。在藏族傳統觀念里,兄弟和睦是家庭興旺的根基。于是,法官耐心傾聽雙方當事人訴求,既以通俗藏族諺語講解法律規定,又結合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傳統理念,通過“面對面嘮家常、背靠背講利害”的方式,分析責任、給出建議。在充滿民族特色的雙語調解中,兄弟倆不僅解開了心結,更重拾了血脈相連的手足情誼,最終握手言和。

同年7月,面對一起因離婚財產分割引發的分牛糾紛,法官迅速趕赴牧場,以事實為依據,既明確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又從藏族家庭倫理出發,結合家和萬事興的傳統智慧,引導雙方當事人換位思考。經過多輪耐心溝通與疏導,原告和被告放下爭執,達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

多年來,稱多縣人民法院結合巡回審判開展雙語普法,年均發放漢藏雙語宣傳資料3000余份,用“帳篷課堂”“馬背宣講”等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每年舉辦以案釋法宣講10余場,覆蓋群眾超1萬人次。

在做好普法工作的同時,稱多縣人民法院積極構建“1+2+N”多元解紛機制,每名法官包聯7個鄉鎮、57個村社,聯合鄉鎮黨委、司法所和民族代表人士成立調解小組,推動70%的民事案件訴前化解。2023年,稱多縣人民法院清水河法庭通過“背靠背調解+民俗習慣引導”,成功化解一起涉及漢族和藏族的草場邊界糾紛。此外,稱多縣人民法院還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民族團結窗口”,為各族群眾提供雙語立案、法律援助等服務。2024年辦理涉民族法律援助案件23件,追回勞動報酬、草場補償款等50萬余元。

圖片

從馬背褡褳到巡回審判,稱多縣人民法院推行“四季巡回”機制,將雙語司法服務精準嵌入牧民生活。這種扎根高原的堅守,讓“馬背法庭”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正如當地牧民所說:“法官的馬蹄印就是草原上的法槌聲。”在這片雪域高原,每一次巡回審判都是法治與民俗的深度融合,每一次調解都是民族團結與公平正義的鮮活注腳。從“馬背上的法庭”到“車輪上的智慧法庭”,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司法為民的初心。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