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中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書送達時,劉某顫抖著雙手撥通了車排子墾區(胡楊河市)人民法院合議庭的電話:“法官同志,我這條命是你們救回來的!”
“錦旗上的每一個字都是我的心聲!”
三天后,他帶著一面印有“正義的守護者人民的好法官”的錦旗走進法院。這面錦旗背后是一場跨越600多天,涉及某建設公司、某房產公司及實際投資人蔡某的復雜債務糾紛,更是一段基層法官抽絲剝繭、還原真相的司法擔當故事。

重病纏身卻突背140萬債務
2020年,劉某因身患腎病急需用錢,決定出售其通過工程抵賬獲得的125團“某新街”2號樓房產。然而,當他找到開發商某房產公司辦理過戶時,卻被要求在一張“領(借)款據”上簽字。財務人員聲稱“只是走個流程”,劉某未及細看便匆匆簽字。正是這張單據,成了后來某建設公司起訴他“欠款140萬元”的關鍵證據。
2023年8月,劉某突然收到法院傳票——某建設公司以其簽字的單據為證,要求返還“多拿”的140萬元房款。“我當時就懵了!我和某建設公司從沒簽過合同,這錢到底從哪來的?”身患重病的劉某在法庭上反復辯解,但一審法院以“簽字即認可債務”為由判決其敗訴。絕望中,他撤回上訴,卻始終想不通:自己明明是通過馬某合法抵賬拿到的房產,為何憑空多出百萬債務?
再審破局,跨案件“拼圖”鎖定真相
2024年10月,車排子墾區(胡楊河市)人民法院審委會決定再審此案。

合議庭法官在梳理案件時發現蹊蹺,工程轉包“鏈條”暗藏玄機。某房產公司發包給某建設公司后,某建設公司違法將工程整體轉包給馬某,馬某再分包給劉某,形成“某房產公司→某建設公司→馬某→劉某”四層項目關系,暴露出工程違法轉包、層層分包的亂象,而實際投資人蔡某掛靠某房產公司開發樓盤,資金流向錯綜復雜。
隨著辦案的深入,“幽靈證據”逐漸顯現,一審中,馬某曾提交《情況說明》稱“140萬元已在其他項目抵扣”,但因未出庭作證未被采信。再審法官調取關聯案件卷宗時發現,2023年劉某曾起訴馬某索要工程尾款,該案生效判決明確認定“劉某與馬某的140萬元債務已通過123團工程項目抵扣完畢”。
法官發現,財務憑證現致命漏洞。當法官要求某建設公司出示抵賬房產的原始憑證時,其僅提交單方制作的“馬某明細賬”,而馬某當庭揭穿:“賬上282萬元抵賬房,其實是蔡某抵給我的,和某建設公司無關!”
四重真相擊碎虛假債權
2025年1月14日,再審判決書以嚴密邏輯揭開真相面紗。一是法律關系斷層。某建設公司將工程違法轉包給無資質的馬某,雙方系非法轉包關系,劉某僅與馬某存在施工合同,與某建設公司無直接法律關系。二是抵賬鏈條溯源。2014年蔡某(實際投資人)用房產抵償馬某工程款,馬某再轉抵給劉某沖抵142萬元施工費,整個過程與某建設公司無關。三是簽字本質澄清。劉某在某房產公司財務室簽字的單據,實為辦理過戶的作賬手續,與某建設公司無債務合意。四是司法認定閉環。劉某與馬某的其他工程款糾紛已通過生效判決厘清,140萬元抵扣事實成立,某建設公司主張屬“無源之債”。

600天堅守照亮正義之路
“如果法官只盯著眼前案件,我可能永遠背黑鍋。”劉某感慨道。再審過程中,法官三赴城建部門調取工程備案資料,傳喚關鍵證人、關聯衍生案件,最終用17頁判決書厘清五年間數十筆資金往來。第七師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特別指出:“司法裁判不能孤立看待證據,而要放在完整事實鏈中審視——這是避免冤錯案的關鍵。”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鮮活的人生。”合議庭認為,無論多復雜的賬目,必須算清,無論多隱蔽的關系,必須理透!
從2023年8月一審立案,到2025年4月終審落幕,這場橫跨工程、房產、醫療多重關切的糾紛終于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