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守望國門的“一棵樹”
—對話“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斯日古楞
斯日古楞,男,蒙古族,1974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從警25年,現任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公安局交管支隊甘其毛都大隊大隊長。他獲得“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稱號,曾獲評“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我為群眾辦實事”成績突出個人、全國“最美基層民警”等,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獲得個人嘉獎2次。
“干好工作,是我的本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公安局交管支隊甘其毛都大隊大隊長斯日古楞常把這話掛在嘴邊。他送安全上門,足跡遍布甘其毛都鎮5個嘎查、1400余戶牧戶;他扶危濟困,為牧民辦的實事,牧民都記在心里,“有事找斯日古楞”,是牧民沉甸甸的信任;他執著堅守口岸15年,發揮語言優勢,與蒙古國司機結下深厚友誼;他是幼兒園孩子口中的“楞叔叔”,卻是女兒眼中的“大騙子”——愧對家庭的背后,是他“我是牧民的兒子,我的心在戈壁草原”的大愛與擔當。他如同中蒙邊境線上的“甘其毛都”(蒙古語,意為一棵樹),扎根戈壁灘,積極做好中蒙兩國駕駛人的服務管理工作,確保口岸的平安穩定。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線指揮交通。
讓司乘人員平安回家
是我最大的心愿
記者: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國對蒙貨運量最大的公路口岸,每天車來車往特別繁忙。在這里做交通管理工作是不是難得多?
斯日古楞:難就難在這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甘其毛都在烏拉特中旗的戈壁深處,堪稱“風沙王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當地真實寫照。年均6級以上大風天數超過180天,砂石與煤粉交織下,能見度常驟降至不足5米;晝夜溫差常超過20攝氏度,夏日正午警服能擰出水,深夜戶外呼氣成霜。我們常自嘲“晴天一身灰,風天滿嘴煤”,煤塵混著沙礫鉆進牙縫,吐出的唾沫都是黑的。
斯日古楞同駕駛人交流。
更大的壓力來自于龐大的車流。口岸這兒有280余家物流商貿企業,常年有約1.5萬輛中蒙兩國重型卡車活躍在這里,高峰時單日出入境車輛超2100輛次。您看窗外那條重卡車“長龍”,那些拉著煤炭、銅礦粉的“巨無霸”一輛接一輛,引擎聲大得震耳朵。我們轄區4317平方公里內,路網復雜:190.4公里道路涵蓋城鎮道路、專用疏港公路、牧區坑坑洼洼的嘎查小道,還有省道干線。轄區內絕大多數的運輸車輛為蒙古國的車輛,與蒙古國司乘人員溝通起來有語言等方面障礙。
記者:您和同事們平時都是怎么干活的?
斯日古楞:從國門到煤炭裝卸核心區僅10公里,我每天至少巡查3個來回,風雨無阻,日均行程不低于60公里。煤粉細得像面粉,哪兒都能鉆進去,新鞋上腳,鞋底平均一個半月就被砂石、煤渣磨穿,襪子更是一周就磨出洞。在口岸值守,最費的不是汽油,是鞋襪。我們堅持多走多看——事故往往發生在煤塵遮蔽視線的拐角、司機疲憊打盹的瞬間。我們多走一步,多排查一處,隱患就少一分,平安就多一分。
記者:轄區有4317平方公里,牧民住得特別散,近的隔幾十里,遠的上百里。這么大的地方,怎么讓大家都把交通安全的道理記在心里呢?
斯日古楞:我是牧民的兒子,草原的根就在我心里,帶著這份情去做事,牧民才把你當自家人。這些年,我開著巡邏車,差不多跑遍了837戶牧民的定居點和蒙古包。冬天給他們送防滑鏈,講雪天開車要注意啥;夏天提醒別疲勞駕駛、小心爆胎;過節就囑咐別酒駕。記得有一年走訪遇上沙塵暴,到一戶牧民家時都半夜了,一位老額吉(蒙古語,意為老媽媽)端來熱奶茶,那一刻,我心里特別暖。為了群眾更方便,我們建立了“警企聯絡微信群”,實時發布路況預警與安全提示,還牽頭成立“蒙方駕駛人聯絡會”,大家定期聊聊,交通安全成為大家共同參與的事。
斯日古楞向牧民群眾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法規。
記者:口岸學校的孩子都叫您“楞叔叔”。聽說一開始條件不好,您是怎么堅持給孩子們上交通安全課的?
斯日古楞:口岸的基礎設施不太好,但孩子的安全意識培養不能等。甘其毛都的學校內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奔波在運輸線上。再忙,我也會擠時間和同事去學校。沒有教具,我就用硬紙板畫紅綠燈,用白灰在操場畫斑馬線,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紅燈停、綠燈行”。看著他們在“斑馬線”上認真扮演行人、司機,笑聲不斷,所有疲憊都值了。孩子們喊我“楞叔叔”,是比任何獎章都珍貴的信任。有時候看著他們,會想起自己的女兒。她小時候總問媽媽,爸爸什么時候回來?爸爸答應帶我去公園呢?有一次回家,看到她畫了幅畫:穿警服的小人拉著哭鼻子的小女孩,旁邊歪歪扭扭寫著“爸爸帶我去動物園”。
記者:作為這條繁忙通道的守護者,您最想對每天來往的中蒙司乘人員說點啥?
斯日古楞:千言萬語就一句:平安是回家最近的路!中國、蒙古國的司機兄弟,你們一定要遵守交通法律法規,開車仔細點,別超載、別超速、別疲勞駕駛。你們方向盤后,系著一個個家的幸福。守好口岸秩序,看著每位司機平平安安回家,回到父母妻兒身邊——這就是我們口岸交警存在的意義,也是我能為兩國群眾辦的最實在、最暖心的事。
斯日古楞提醒駕駛人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友誼
是口岸最暢通的“綠色通道”
記者:口岸九成的車來自蒙古國,司乘人員的語言和文化和咱們不一樣,溝通起來肯定不容易。您覺得打開話匣子的“鑰匙”是啥?
斯日古楞:“賽白奴(蒙古語,意為你好)!”這是我的開場白,也是始終堅持的態度。干了25年交警,在口岸待了15年,我知道,管好、服務好口岸的司乘人員,關鍵在溝通、理解和尊重。溝通沒啥捷徑,就是靠“走”、靠“說”、靠真心。每天在煤塵里喊著疏導交通的話,時間長了,兩國司機都叫我“大嗓門”。
記者:您說和不少蒙古國司機成了好朋友,能講講印象最深的“跨國友情”嗎?
斯日古楞:巴亞爾賽恒是蒙古國的司機,也是我最好的外國朋友之一。我們相識于一次棘手的糾紛:他排隊通關時強行插隊,引發大面積擁堵。現場因語言不通說不明白,他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我趕到后,先用蒙古語穩定他的情緒,隨后勸離圍觀人群,把他請到一旁,耐心解釋口岸通行規則與中方的法規,強調公平有序對大家都好。他看著我滿身煤灰與被風沙吹裂的臉,聽著我嘶啞卻誠懇的聲音,慢慢冷靜下來,最后主動握手認錯。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線疏導交通。
真是不打不相識!后來接觸多了,我發現他性格直爽熱心。現在,他成了口岸的“編外力量”——蒙方兼職特邀交通安全勸導員。遇到擁堵或溝通不暢,他常主動協助疏導、解釋,效果很好。這樣的朋友還有很多。不少中國司機遇到與蒙方溝通困難的情況,會直接找我。看到兩國司機相互理解、融洽相處甚至成為朋友,這份成就感多少錢都換不來。友誼,是口岸最暢通的“綠色通道”。
記者:處理涉及外籍人員的交通事故或糾紛時,您如何保證公正?
斯日古楞:我干了25年交警,調解糾紛、處理事故、辦案子,經手過1000多起,到現在保持著“零有效投訴、零行政復議”成績。有啥秘訣?就是心里那桿秤——法律的秤,良心的秤!
斯日古楞在口岸一線對駕駛人開展交通安全教育。
2016年有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蒙古國司機阿某與中國司機王某的車發生剮蹭,責任認定后,王某私下找到我,他說咱們都是中國人,希望我多關照關照自己人。我認真回應道,王師傅,這話不對。在中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自己人與外人之分!無論中國人還是蒙古國朋友,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偏袒一方,既是對另一方不公平,更是對法律的褻瀆!最后,我嚴格按法律法規公正處理。后來,王某也理解了,反而更敬重我。
我常對隊里的年輕人說,群眾眼睛亮著呢,心里都有桿秤!辦案、調解,公不公道,群眾看得明明白白。要是咱執法沒了準頭,誰還信警察?誰還信法律?口岸的秩序和公平從哪兒來?
記者:口岸的煤塵帶著焦油,聽說您在打理執勤裝備上琢磨出了些“土辦法”,您是咋考慮的?
斯日古楞:口岸的煤塵含焦油,黏性強,普通洗衣粉無法洗凈。夏天執勤一天,警服領口、袖口就黑得發亮。我試過多種方法后,偶然發現廚房的洗滌靈與白醋混合,效果真不錯,現在全隊都這么用。我常跟年輕隊員說,穿戴必須整齊!在國門口岸,這身警服、咱們的一言一行,都不只是代表自己,是代表中國警察,背后是國家的臉面!
斯日古楞提醒駕駛人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榮譽不是讓我歇腳
而是帶領大家往前沖
記者:你們隊里的年輕人多,離城鎮遠,業余生活單調。您是咋引導他們在艱苦環境里提高業務能力,把日子過得充實的?
斯日古楞:這兒除了風沙與車流,文娛設施確實少。年輕人以前下班后常聚在宿舍看電視、刷手機,時間長了容易精神空虛。戈壁灘可以缺水,但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缺鈣”!要讓牧民知法守法、司機敬畏規則,首先我們得是懂法的明白人、守法的排頭兵。
工作之余,我結合口岸的真實案例組織大家討論分析,以案說法:事故為啥會發生?適用哪條法律?處理的關鍵點在哪兒?與蒙方司機溝通,哪句蒙古語說得更得體?生活中,也分享些小經驗,比如如何快速洗凈有煤灰的警服、風沙天如何保護皮膚。慢慢地,隊員們把學習討論當成了習慣,比學趕超的氛圍也濃厚了。業務能力提升了,處理問題更順手了;精神充實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看著他們從青澀變得成熟,成為口岸可靠的新生力量,是我最欣慰的事。
記者:從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到“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榮譽一個接一個。這些對您和團隊來說意味著啥?
斯日古楞:榮譽屬于甘其毛都大隊這個鋼鐵集體。沒有戰友們一起扛、一起拼,我一個人能做成啥?評上“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時,我就告訴自己:斯日古楞,這份榮譽不是讓你歇腳,而是帶領大家往前沖!
2020年,斯日古楞當選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圖為頒獎現場。
2020年,我同時獲評全國“最美基層民警”和“感動北疆·最美警察”,站在領獎臺上,心里感觸特別深。一個人好不算好,整個隊伍都發光,才是口岸最美的風景。我盼著將來,甘其毛都大隊能冒出更多讓群眾豎大拇指的“最美警察”。
記者:“甘其毛都”在蒙古語里是一棵樹的意思。在您心里,這棵樹象征著什么?
斯日古楞:在口岸生活工作這么多年,早就習慣了這兒的風聲、煤塵、車流,還有每張熟悉或陌生的臉。我看著口岸從冷清變得熱鬧,看著一條條路在戈壁上伸展開來。對我來說,“甘其毛都”這棵樹,是我用腳步量過、用生命守護的家。它的根,已經和我的血脈纏在一起了。我也深深扎根在這片我愛著的戈壁草原上,分不開了。我愿意做戈壁灘上的這棵樹,和戰友們一起,繼續守著國門的平安,看著中蒙友誼長長久久。(唐建權 莫克 胡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