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錢拿在手里,心里的大石頭總算是落了地!”近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二十九團博古其鎮綜治中心的協調下,庫爾勒墾區人民法院博古其人民法庭法官聯合勞動、司法、公安等多部門成功調解一起農民工欠薪糾紛,幫助該7名農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共計12萬余元,一場持續多日的討薪糾紛畫上圓滿句號。

欠薪難討回民工求助綜治
2024年,崔某等7名工人跟著包工頭王某在某建筑工地從事水電、土建等工作。雙方口頭約定“按日計薪,工程過半結一半,完工結清”。
然而工程收尾后,包工頭王某卻以“未拿到工程款”為由一拖再拖,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工人們未簽訂書面合同,也未保留工資條、考勤記錄等證據,討薪一度陷入僵局。

“起初他還接電話,說月底肯定給,后來突然就聯系不上了。”
崔某掏出手機,翻出與包工頭王某的聊天記錄,最后幾條還停留在5月18日:“再等等,我在外地催款,月底肯定能給。”
大伙去工地找過好多次,最后發現早已人去樓空,只留下幾件舊衣服。
有的工友眼看著孩子即將開學,有的家中老人常年吃藥,無奈之下,他們帶著僅有的證據材料,來到綜治中心求助。
聯動速行動合力破僵局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當即聯合派出所、司法所介入,頂著高溫到工地調取施工日志、核對考勤記錄,明確欠薪事實與金額。

派出所民警通過流動人口登記系統,輾轉找到了包工頭王某藏身的出租屋,并驅車將其帶回,并明確告知:“拖欠工資不僅要限期支付,還可能面臨拘留、納入失信名單等后果”。
司法所調解員則搬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用“大白話”給工友講維權步驟,又結合類似案例給包工頭王某算“法律賬”:“拖欠工資不僅可能加倍賠償,還會被列入失信名單,日后貸款、出行都會受影響。”
“我不是不想給,今年工程回款慢,手里實在周轉不開。”王某起初仍在辯解,直到看到崔某手機里存著的孩子學費繳費單、老人住院證明,以及法官出示的證據和法律文書,才終于松了口:“我這就想辦法湊錢,不能讓兄弟們流汗又流淚”。
調解定分止爭分期暖雙方
考慮到王某確實經濟緊張,雙方最終達成約定,王某先籌集7萬元支付緊急開支,剩余款項從9月起,分4個月付清。

法院對協議內容進行司法確認,明確若有一期未按時支付,農民工可就剩余所有未付款項一并申請強制執行。隨著雙方在調解協議上簽字,這起欠薪糾紛終于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