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浙江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現場推進會發言材料摘登
時間:2025-08-20 14:49來源:平安鼎微信公眾號責任編輯: 陳言


8月14日至15日,浙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現場推進會在金華召開。省法院、省人力社保廳、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金華市、舟山市作交流發言。以下為發言材料摘登。


協同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大力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浙江是“楓橋經驗”發源地,也是綜治中心發源地。2018年以來,省法院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等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廣“黨委統攬、關口前移、一站解紛”的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普陀模式”,持續協同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鞏固深化、走在前列。目前,全省90家基層法院訴訟服務中心100%入駐縣級綜治中心,其中整體入駐52家,居全國法院首位。

一、緊緊依靠黨委領導,主動融入黨委政府大治理格局。將法院調解工作置于“黨委領導、政法主導、社會協同、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大治理格局之中,在全國最早推行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成建制入駐綜治中心。全省1000余名法院工作人員在綜治中心實質化開展指導調解、釋明引導、訴調對接、登記立案、簡案速裁等工作。

二、健全矛盾糾紛分層過濾機制,做實“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將“調解優先、訴訟斷后”制度機制寫入省兩辦規范性文件,成為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核心機制。推動設立糾紛前端化解率指標,更加注重考核“群眾反映的問題到最后解決多少件,多少件沒解決,多少件流轉到訴訟,訴訟后有多少件仍然沒解決”,確保調解責任落實落地。

三、立足指導調解法定職能,充分發揮調解基礎性作用。推行法官對解紛事項的全流程指導機制,全周期推進矛盾糾紛實質化解。推進共享法庭主動對接鄉鎮村(社)綜治中心(站),指導調解55.8萬件次,化解矛盾糾紛40.7萬件,培育法治帶頭人1.8萬名。會同司法行政部門探索商事調解試點工作,累計化解糾紛14.4萬件,為市場主體節省糾紛解決成本11.5億元。

下一步,全省法院將落實會議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協同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一要助推完善“一窗受理、精準分流”。推進“先立后調”和“先引再立”雙軌運行,編立“一糾紛一碼”,實現“一碼管全程”;根據糾紛性質精準分流,依法指導、引導各方調解力量精準化解,做到“實用”“管用”。二要做優做實法院指導調解法定職能。指導綜合受理窗口運用人民法院案例庫、法答網等工具箱釋明訴訟風險,引導當事人選擇有利于修復關系的非訴解紛方式。鼓勵包括法官在內的退休資深政法干警入駐綜治中心參與調解,會同司法行政部門穩步推進商事調解工作。三要推動健全糾紛在線智能化解機制。整合“浙江解紛碼”“龍山智治”“余智護杭”等實用性強的平臺,推動各職能部門、各調解組織、各社會團體解紛數據貫通,實現線上線下“一窗受理、精準分流,調解優先、訴訟斷后”,把各種矛盾糾紛納入法治軌道依法化解。


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筑牢安全穩定防線

推進糾紛高質效化解助力省域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人力社保廳

省人力社保廳錨定“平安人社”發展目標,創新“基層治理”工作路徑,全面參與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大力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積極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截至目前,全省人社部門已全部入駐縣級綜治中心,其中仲裁機構入駐率93.3%,監察機構入駐率72.2%,入駐仲裁員712名、調解員357名,監察員447名。

一、以“融”聚力,打造勞動糾紛化解“橋頭堡”。堅持把“全面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工作目標,立足勞動糾紛源頭預防化解。一是強化示范引領。指導各地抓住參與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機遇,采取試點突破、復制推廣方式,完善案件辦理流程,暢通信息交互和協調聯動渠道,健全勞動爭議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臺州市被人社部批準列入“參與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全國試點。二是強化整體入駐。推動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入駐綜治中心,大力構建服務和監管“雙驅動”,實現糾紛調處和違法打擊“兩手硬”,推動勞動糾紛由“被動處理”向“主動治理”轉變。三是強化部門協同。有效打通部門間業務藩籬和數據壁壘,優化與政法委、司法、公安、法院等部門協同聯動,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社牽頭、多部門協同的勞動糾紛多元處理機制。

二、以“和”為基,構建基層人社治理“主陣地”。堅持以“案結事了人和”為價值追求,推動基層人社治理改革和參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協同共進。一是推動高效辦理。在綜治中心“一站式”受理基礎上,優化人社系統內部監察仲裁聯動機制,精準采取調解、仲裁、執法、跨地區協查等措施,幫助當事人“少跑腿”。倡導調解先行,做到各類勞動糾紛“應調盡調”。二是推進主動服務。深入推進基層人社治理改革,持續開展“開工第一課”等活動。加強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建工程項目等重點對象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確保勞動糾紛少發生、不發酵。三是加強機制創新。在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框架內,積極探索各類勞動糾紛預防化解新機制。如金華市各區縣在綜治中心設立“新業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中心”。

三、以“智”賦能,跑出風險預防化解“加速度”。堅持把“智治”作為發展動力,不斷優化數智技術對勞動糾紛預防化解全鏈條的賦能作用。一是有效對接“矛調協同應用”。做好“矛調協同應用”“智慧人社工作臺”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勞動糾紛案件流轉辦理機制。2020年8月至今,各地向人社部門推送勞動糾紛案件7421件,100%得到及時處置。二是建設人社智慧風控應用。通過分類制定預警規則、統一構建三級防控等級、動態更新風險事項目錄等,由“人社大腦”賦能預警風險隱患。發揮綜治中心風險防控前哨作用,開展預警核實處置,實現風險“早化解”。三是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大力推進數字仲裁庭建設,在紹興、嘉興分別開展“類案同裁”“裁審一鍵通”試點,進一步提升基層仲裁服務質效。


高位統籌暢機制規范運行強陣地

全力提升綜治中心實戰實效

杭州市委政法委

杭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及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工作要求,聚焦“五有”“五個規范化”目標,全域推進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站)規范化建設,精準助力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綜治中心共接待群眾超27.29萬次,受理化解矛盾解紛14.14萬件,矛盾解紛實質化解率達92.18%。

一、堅持整體布局、統籌推進,著力破解綜治中心“體制不順、機制不暢”的瓶頸難題。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納入更高水平平安杭州建設整體規劃,推動構建“政法委統籌、部門協同、屬地落實”的整體格局。一是整體謀劃、高位推動。市委政法委召開多輪次座談會、協調會,協調相關部門系統性解決矛盾糾紛化解和治安防控中“有人干、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理順縣級綜治中心的運行管理機制。二是明確定位、理順機制。按照省委迭代完善“141”基層治理體系的決策部署,構建“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一體運行、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三是下沉資源、集成力量。區、縣(市)綜治中心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工作合力。目前,全市政法部門、信訪部門、人社部門及勞動仲裁機構已實現100%入駐。

二、堅持系統思維、整體推進,著力構建綜治中心“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運作體系。按照“市級抓統籌協調、區縣抓組織實施、鄉村抓落地執行”的原則,全面構建矛盾糾紛化解“136”工作格局。一是做強區縣(市)綜治中心,全力打造糾紛化解的“終點站”。13個區、縣(市)的綜治中心均已達成“五個規范化”,形成“統一受理、分類流轉、多元化解、閉環管理”的全流程規范體系,推進各類重大矛盾糾紛實現“一站式”接待、“一攬子”調處以及全鏈條解決。二是做精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建強風險穩控的“主陣地”。深化“小腦+手腳”警網協同機制,最大程度將矛盾風險化解在屬地,實現“大事不出鎮”。三是做實村(社區)綜治工作站,夯實源頭治理的“橋頭堡”。推動村(社)綜治工作站與人民調解、治安保衛、社區警務室、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融合運作,推動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化解。

三、堅持制度保障、機制創新,全面提升綜治中心“閉環管理、撬動治理”的實戰質效。一是數字化賦能,實現高效指揮、精準預警。依托省矛調協同應用系統,建設運行全市矛盾糾紛全量數據庫,實現矛盾糾紛有序分流、實時跟進,做到“一個號、一地跑、一站解”。二是制度化督考,實現全程管控、全鏈閉環。圍繞“前端預警--中端聯動--后端跟蹤”,建立完善指揮調度、提示催辦、跟蹤反饋、分析研判、復盤回溯等全鏈條機制,確保群眾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三是實戰化檢驗,實現平臺牽引、高效治理。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深度融入“抓源促治、強基固本”行動和“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聚焦糾紛源頭實質化解、特殊群體服務管理、重點區域聯控聯調,在實戰實踐中檢驗工作成效。


以數字賦能

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

寧波市委政法委

今年以來,寧波按照全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部署,落實落細“五有”“五個規范化”要求,開發建設“海晏在線—寧波市綜治平臺”。綜治平臺建設獲評2025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治理創新案例,今年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共流轉處置矛盾糾紛和治安隱患32萬件,辦結時長縮短18.2%。

一、搭建一個平臺,建強綜治中心“中樞大腦”。利用省矛調協同系統,探索建設投用綜治平臺,推動綜治中心建設向智能化轉變。一是迭代智能平臺總體架構。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將綜治平臺迭代為“1+2+7+N”系統模塊,推動核心業務實現線上流轉。目前綜治平臺已形成市、縣、街鎮、村社、網格五級貫通體系。二是推動數據全量歸集。接通省矛調協同系統、市公安警務平臺等34套業務系統,實時歸集29個部門數據,實現動態交互共享。三是實現業務自動流轉。平臺對歸集的矛盾風險統一編碼,對各類事件進行全流程監管,并對辦理進度滯后的部門及時提醒、督促、催辦,確保“既看得見、又管得著”。

二、健全一組機制,推動綜治中心規范運行。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推動落實等工作機制,促進綜治中心運行更加規范有序。一是平戰結合的指揮調度機制。依托綜治平臺,整合視聯點位、視頻資源,平時由各級綜治中心落實巡查調度、分析研判、信息推送等機制,戰時執行跨部門指揮調度、力量調配、事態跟蹤等,做到一屏指揮、多跨響應。二是多元參與的協同聯動機制。發揮綜治中心統籌優勢和部門專業優勢,協同社會工作部門,實現工作聯動。推動行業部門和群團組織以常駐、輪駐、隨駐等形式依法履職,形成“綜治中心負責程序性推進、辦理部門負責實質性解決”的工作格局。協同編辦梳理基層履職清單,明確屬地、部門職責,同時依托平臺線上督辦模塊,將信息進行統一分流、管理、回訪,推動責任主體線下落實。三是自動匹配的供需對接機制。開發“矛調素問”應用,智能匹配調解人員、法律法規、適用案例,形成個性化調處參考方案,提高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今年以來,三級綜治中心化解矛盾糾紛平均時長由36小時減少至20.4小時。

三、完善一套流程,提升綜治中心的實戰質效。通過流程再造、模式創新和實戰檢驗,持續強化綜治中心防風險、除隱患、保安全的作用。一是“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在“一窗受理”基礎上,實現各類高頻矛盾糾紛“一類一流程一指引”,縣級綜治中心集成調解、仲裁等資源,街鎮綜治中心突出訴求受理、矛盾化解等職能,村(社區)綜治工作站做好前端排查、調處及事件上報。今年以來,化解在街鎮及以下的矛盾糾紛占97.9%,全市治安警情、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2.8%和3.6%。二是“一攬子”前端防范風險。研發“綜治超搜”垂直大模型等,智能分析平臺匯集相關信息,提高風險識別、監測、預警時效。三是“全鏈條”處置應急事件。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案事件,開發風險防控場景,有力支撐日常值守、信息聯通、區域聯動等制度運行。


打造發源地綜治中心體系建設新標桿

確保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相融共促

紹興市委政法委

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紹興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提升治理效能、促進長治久安的重要抓手,作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重要載體,推動綜治中心提質增效。今年以來,全市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率為99.3%,其中由綜治中心化解的占總數83.9%,平安穩定形勢持續向好。

一、堅持政治引領,堅決扛起責任擔當。把中心建設作為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工程來抓,今年以來,紹興市委常委會3次專題研究,6個區、縣(市)黨委書記對103個鎮街綜治中心實地督導全覆蓋。同時,壓實平安穩定責任制,制定五級(類)綜治中心工作指引和綜治業務目標、制度、工作、評價體系,將中心建設納入紹興市2025年度重大攻堅改革任務和年度綜合考核。

二、注重分級施策,構筑上下貫通體系。堅持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實現“事在中心辦、矛盾一站解、風險全鏈防”。建立全市域“楓橋式”風險閉環防控體系,打造矛盾風險智控平臺,整合貫通12個數字化系統。縣級層面實現訴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健全“一窗受理-非訴化解-法院立案”分流化解機制,確保群眾訴求依法推進。創新實施鎮街“五個一標準配置”,探索鎮街綜治中心指揮室與派出所指揮室多模態“雙室合一”,鎮街法庭和綜治中心“雙向入駐”。強化村社黨組織引領功能,協同巡防隊、義警隊伍,積極開展矛盾化解、巡邏防控等工作,“駐村融治”模式被公安部推廣肯定。

三、聚焦全鏈協同,筑牢矛盾風險屏障。堅持源頭預防,將“預防性”理念貫穿中心履職全過程,聯合法律顧問推進村(社)合法性審查全覆蓋,審查事項矛盾糾紛“零發生”。探索“互動治理型”執法模式,在全省率先出臺涉企執法前端預防“五項機制”。打造“多元共防、數字智防、全民心防”的平安宣防共享體系。突出前端減量,可調民商事或行政爭議糾紛訴前分流率達100%,聯合仲裁、公證等打造縣鎮村三級金融解紛平臺,共調處金融糾紛8925件、涉及金額超33億元。探索“村社書記解紛團”,化解糾紛1902件。開展中心受理調解事件辦理質效提升行動,受理事項辦結率達97%以上。創新“司法民情日記”制度,實現群眾訴訟案件分類處理等功能全覆蓋,滿意率達95%。


理順關系強陣地

八婺奮進護安瀾

金華市委政法委

今年以來,金華市按照“堅持因地制宜、有所側重”的工作要求,全域加快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截至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和金華開發區均已完成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創新推出“矛盾糾紛先行調處化解十八條指引”和“五有三不工作法”。

一、聚焦組織架構提級,進一步理順“綜治中心與社會治理中心”的關系。強化市級統籌,市委常委會會議、市委專題會議研究審議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迭代升級實施意見,制定市、縣、鄉、村、重點行業區域等“五個指引”。按照縣級社會治理中心(綜治中心)“1+1+2”架構,1名副主任由縣(市、區)黨委政法委副書記兼任,負責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等業務。社會工作部、黨委政法委加強工作協同,最大限度推動資源整合、要素集合、力量聚合。

二、聚焦統籌能力提升,進一步理順“綜治中心與同級政法委”的關系。縣鄉兩級綜治中心在同級黨委領導下,由縣級黨委政法委和鄉鎮(街道)政法委員負責工作統籌、政策指導,以典型示范引領,推進全市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同時,穩步推進綜治中心向工業園區、高校、景區等重點區域延伸覆蓋,打造并實體運行“園區版”“校園版”“景區版”“商圈版”綜治中心20家。

三、聚焦專業協同提質,進一步理順“綜治中心與入駐力量”的關系。堅持“多中心合一”理念,統籌訴訟服務中心、檢察服務中心、公安防控治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行政爭議調解中心、人民來訪聯合接待中心、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等成建制或團隊入駐,并賦予綜治中心對入駐力量的統籌管理和考核建議權。縣鄉兩級綜治中心根據業務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調解員,創新“行業自治+專業調解”“法調聯辦+駐點指導”“類案速調+司法賦強”等聯合模式,實現群眾化煩解憂“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四、聚焦全量歸集提標,進一步理順“被動受理與主動排查”的關系。圍繞“風險全預警、隱患全排查、矛盾全化解”,創新構建矛盾糾紛“源頭預防筑底、排查匯集見底、共治聯調清底”工作體系,立體化排查各類矛盾風險。同時,綜治中心全量歸集矛盾風險,組織各方力量參與化解。

五、聚焦舉一反三提效,進一步理順“個案處置與面上提升”的關系。建立矛盾糾紛全周期管理機制,以工作提示函、風險預警函、任務交辦單“兩函一單”進行督辦,逐一明確責任單位。同步引入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力量,形成“受理、流轉、處置、反饋”全周期的約束閉環。以“綜治工作固基強防行動”為抓手,查找漏洞、補齊短板,實現“化解一個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

六、聚焦數智建設提能,進一步理順“線下為主與線上支撐”的關系。堅持把“腳板”和“鍵盤”結合起來,既延續走村入戶、面對面的傳統,又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著力提升對矛盾風險的“預警研判”“協同處置”“閉環管理”能力。


實戰化導向規范化運行

構建基層綜治新格局

舟山市委政法委

舟山市立足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發源地優勢,?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深化平安法治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構建起“海陸統籌、條塊協同、平戰一體”的基層綜治新格局。

一、堅持“一盤棋”謀劃,構建系統順暢的工作體系。把理順體制機制作為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先手棋”,推動形成上下貫通、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工作體系。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納入全市綜合考核,制定指導意見及配套指引,明確四級中心“建設標準、功能定位、運行規范”三張清單。二是理順指導關系。明確縣級中心為黨委直屬事業單位,做到機構、編制、人員“三獨立”,業務工作由社工部、政法委及各業務主管部門共同指導。三是明確職責定位。優化調整四級中心職能,市級中心突出“大腦中樞”作用,縣級中心打造矛盾糾紛化解和治安防控主戰場,鄉級中心夯實矛盾糾紛前端處置和治安聯防主陣地,村級中心堅守排查預警第一道防線。今年以來,全市命案、個人極端案事件“零發生”。

二、堅持“一站式”集成,打造協同高效的實戰平臺。以規范化為抓手,形成“資源整合、流程閉環、機制聯動、數據賦能”的實戰平臺。一是強化部門協同。以“應進必進”為基準,在政法部門常態入駐基礎上,聯動重點部門集中進駐。縣級層面創新推行“12+X”集成入駐模式,12個核心部門及特色調解組織入駐,建立“中心吹哨、部門報到”聯動機制。二是強化閉環管理。對納入流程的訴求實行“首接負責、分類流轉、全程督辦”,實現群眾訴求“一次提交、分類處置、閉環反饋”。優化常態化除險保安機制,實施“日會商、周研判、月分析”動態調度制度,今年以來中心調處矛盾糾紛成功率超99%。三是強化數字賦能。研發平安法治一體化綜合平臺,匯集矛盾糾紛化解、社會風險防控等數據資源,建立重點人員、重點事件風險檔案。

三、堅持“特色化”突破,構筑精準穩固的風險屏障。聚焦海上、景區、工業園區和高校四大領域,制定重點領域綜治中心建設分類指引,以高效能治理護航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舟山GDP增速全省第一。一是打造海上綜治標桿。在普陀區海上綜治中心構建“漁業糾紛調解+冷鏈物流監管+船員權益保障”全鏈條治理機制,建成全國首個“一站式”海事商事法律服務中心暨海商事綜治中心,今年以來海事漁事矛盾化解率達98.2%。二是創新園區綜治模式。在金塘新材料園區、魚山綠色石化基地等大型工業園區打造綜治中心,保障重大項目無障礙推進。三是優化景區綜治服務。集成文旅、公安、執法等多部門力量組建景區綜治中心。在普陀山試點實施“投訴一碼受理、糾紛一站化解、應急一鍵響應”景區綜治工作機制,涉旅投訴量同比下降31%,游客滿意度提升至97.2%。四是升級校園綜治機制。迭代高校綜治警務室(校警驛站),推進校園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創新構建“矛盾排查+心理疏導+法治宣傳”一體化機制和“平安守護聯盟”,今年以來校園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8%。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