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位于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綜合服務中心二樓的河南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迎來了“半年考”。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涉外法律服務中心,這里已提供各類涉外法律服務6400余次,好評率達95%,成為河南連接世界的一座“橋梁”。
加強涉外法律服務,是護航企業更好應對出海風險的必然選擇。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勾勒著河南涉外法律服務提檔升級的軌跡:在全國首個以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兩辦”名義印發加強涉外法律服務工作的文件;司法部將涉外法律服務座談會放在這里召開……去年,在行業整體承壓形勢下,全省律師辦理涉外法律事務量同比增長264%。
不靠邊、不臨海,河南怎樣打響涉外法律服務這張牌?建設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涉外法律服務體系,還有哪些路要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展開采訪。
河南駿通車輛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內,工人們爭分奪秒趕制訂單,其專用車產品遠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出口量占比超53%。隨著我省企業加速“出海”,涉外法律服務同步提檔升級。王建棟攝
一問發展底氣從何而來?
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矗立著一家來自河南洛陽的新材料企業——建龍微納。2020年,該企業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布局首個海外生產基地,擁有多品種、多規格、多型號分子篩的生產能力。伴隨著泰國建龍二期項目投產,建龍微納海外分子篩產能達到2.4萬噸,成為河南企業走出去的優秀代表。
然而,即便是這樣一家實力企業,也難逃在海外“成長的煩惱”。“一邊是境外銷售收入不斷增長,占營收比例逐步提高,一邊是來自不同國家法律體系、貿易政策及國際合規標準的差異。”該公司董事會秘書高倜坦言。
成長陣痛,映射出企業對法律護航的剛需。此時,一家本土律所——河南天基律師事務所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我們圍繞跨境投資與建廠、出口貿易與海外知識產權管理、國際化經營合規等提供一攬子法律服務,幫助這家步入全球市場開發與產能布局關鍵時期的企業,更加自信從容地面對國際市場、揚帆遠航。”該律師事務所律師趙珂說。
去年以來,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我省外貿展現出強大韌性。數據顯示,2024年,河南外貿進出口總值8201.7億元,同比增長1.2%。今年前5個月,我省外貿進出口3430億元,同比增長27%,外貿規模創歷年同期新高,外貿增速居全國第3位、中部第1位。產品出海、投資出海、工程建設出海、服務出海……河南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
逐浪海外的“風”有多大,對涉外法律服務的渴求就有多深。“期待與更專業的法律機構合作”“盼望不再去北上廣甚至境外找律師”……企業的呼聲真切而緊迫。
對外開放向前推進一步,涉外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涉外法律服務是涉外法治體系的重要部分。”在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浩東看來,在河南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力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加快建設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力水平,是我們必須闖過的一關。”
涉外法律服務,同開放相伴而行。
去年,在省委部署下,省司法廳密集召開相關座談會,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等單位負責同志和涉外企業、法律服務機構負責人深入交流;赴上海、廣東等先進地區取經,在鄭州、洛陽等地調研摸底。
結合實際、對標一流,經3輪廣泛征求23家省直單位、15家涉外企業及32家法律機構意見后,去年9月,我省在全國首個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兩辦”名義印發加強涉外法律服務工作的文件,擘畫出“打造中部地區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的清晰藍圖。我省將以打造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和平臺為牽引,以引進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為依托,以全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質效為重點,以加大工作支持力度為保障,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力。
“河南外貿逆勢而上的曲線是‘硬核實力’,企業出海的迫切需要是‘內生動力’,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下,我省涉外法律服務工作是有底氣的。”李浩東認為。
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咨詢者介紹業務。受訪者供圖
二問供需平臺怎樣搭建?
一端是日益旺盛的出海需求,一端是持續優化的服務供給。如何實現精準匹配,是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質效的關鍵命題。
近日,河南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里,咨詢電話鈴聲此起彼伏,不少人前來辦理業務。“工作人員非常專業,聽了他們介紹,我不用再‘摸黑過河’,心里踏實多了!”剛咨詢完的李先生說。
這座中心的建立,源于曾經的尷尬現實。
“與企業座談時我們發現,他們處理涉外事宜,常常需要輾轉聯系省外甚至境外律所。這不是‘舍’近求遠,而是對本地服務知之甚少。”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局局長史雪梅坦言,打造一個高效、專業、便捷的一站式平臺勢在必行。
去年12月31日,中心掛牌試運行,目前已有10個窗口提供涉外律師咨詢、國際商事仲裁、公證、商事調解、企業風險管理、域外法律查明、領事認證/附加證明書、訴訟引導等8項服務,實現“進一門、辦多事”。
“云端服務”同步發力。河南涉外法律服務網開通,與商務、司法行政部門各級官網實現對接;在鄭好辦等平臺增加涉外法律服務板塊;及時發布涉外律師事務所、涉外律師人才和河南省部分省轄市涉外企業名單,全面展示相關信息,助力供需對接……涉外法律服務逐步實現全業務、全時空覆蓋。
深入了解,方能精準供給。
今年三月,省司法廳聯合省商務廳、省工商聯舉辦涉外法律服務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供需對接會。
這場交流比預想的更“火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章衛星科技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業代表直抒需求,河南文豐律師事務所、鄭州市黃河公證處、鄭州仲裁案件受理中心等20多家法律服務機構推介服務,會議室臨時加座,交流延時近兩小時。“企業不是沒需求,咱們也不是沒有服務,缺的是這樣透徹對接的機會!”與會者道出了心聲。
精準對接成效,體現在服務高效送達上。
某建材企業通過律師盡職調查發現合作方有債務糾紛,果斷終止合作,避免200萬元損失;某貿易公司與外國企業簽訂貨物銷售合同,貨物到港后,對方以經營困難為由延遲履約付款,經中心協助,該公司通過協商談判、簽訂補充協議及申請財產保全等舉措,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個個鮮活案例,成為高質效服務的最佳注腳。
一串數字,是河南涉外法律服務得到市場認可的佐證:去年,在行業整體承壓背景下,河南律師辦理涉外法律事務量同比增長264%,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0%。我省已培養涉外公證處41家,涉外公證員352人,辦理涉外公證14萬件,發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待各級涉外交流訪問團30余批次。
三問涉外人才如何培育?
近日,由省律師協會、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鄭州市律師協會聯合舉辦的“中資企業出海之德國篇”主題培訓在鄭州舉行,邀請德國KGS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講,分享中企出海面臨的高頻法律風險。在此之前,中資企業出海系列講座已舉辦了日本和東南亞篇、非洲篇等多場,直擊涉外企業痛點難點,提升律師涉外法律服務能力。
常態化、精準化的培訓,折射出我省對涉外法治人才的高度重視。
加快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關鍵。近年來,河南涌現出不少提供優質涉外法律服務的律所。然而,短板依然明顯。相較于發達地區,河南涉外法律服務機構體量偏小,涉外律師工作起點較低,多語種律師稀缺,精通國際仲裁、跨境并購等高端業務及跨境數據合規、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等新興領域的更少,難以滿足我省高水平開放的需求。
引鳳筑巢,借力登高。
去年,良承周卓立陳啟球陳一理(鄭州)聯營律師事務所、金博大麥家榮蘇兆基(鄭州)聯營律師事務所取得合伙聯營執業許可證,分別成為我省首家豫港、豫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引入具有國際視野的律師團隊,提供“家門口”的高端服務,打開我省與港澳律師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為培養一支政治堅定、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豐富辦案經驗的涉外律師人才隊伍,省律師協會分批選派優秀涉外律師赴省外高校集中培訓,舉辦“涉外法治論壇”“國際仲裁實務研修班”等活動;評選確定35家律師事務所入選涉外律師事務所資源庫,803名律師入選涉外律師人才庫(其中,涉外律師領軍人才91名、涉外律師骨干人才111名),構建層次分明、梯隊合理的“雁陣”,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蓄水”才能解根本。
近日,省司法廳與鄭州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商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事宜。作為首批國家級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鄭州大學已率先出版全國首套涉外法治案例教程。此番廳校深度攜手,標志著雙方在打通產學研用鏈條、構建長效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上邁出關鍵一步。
“涉外法治工作涉及面廣、聯動性強。”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賀振華說,我們將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聚焦“兩高四著力”,圍繞建設“五個強省”,營造“五個環境”,持續在供需精準對接上深耕細作,在創新供給方式上尋求突破,在加強部門協作上凝聚合力,努力將河南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部地區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
政策引領的頂層設計、需求驅動的平臺搭建、人才隊伍的硬核支撐,河南涉外法律服務的提檔升級,不僅為本土企業揚帆出海提供堅實支撐,還是內陸省份以法治軟實力撬動高水平開放、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探索。路漫漫,更多探路值得期待。
省律協、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鄭州市律協聯合舉辦“中資企業出海之德國篇”主題培訓。受訪者供圖
數讀
●編制公布803人的涉外律師人才庫
●35家律師事務所入選涉外律師事務所資源庫
●全省律師去年辦理涉外法律事務量同比增長264%
●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已提供服務6400余次
他山之石
廣東
省委依法治省辦下組建省涉外法治工作專班,在省律協成立廣東涉外法治促進中心;建立省涉外法律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委依法治省辦牽頭,省委政法委等單位為成員單位,統籌推進全省涉外法律服務業創新發展。
上海
統籌規劃“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相繼構建校內外、域內外和海內外三大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通過盤活資源、專辟資金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在律師行業、國際仲裁、涉外公證及商事調解等方面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江蘇
依托外貿企業、商會、僑聯等資源,在15個國家建立16個海外法律服務中心,幫助230余家企業境外投資項目落地。為中心配置硬件設施,指派專業律師,實行每周定期定點服務機制,推進涉外法律服務中心實體化運作。
專家觀點
打造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
□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研究員賀輝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高水平開放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涉外法治建設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培育一批國際一流的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這為新時代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河南立足涉外法治實踐需求,創新打造“平臺建設+制度創新+人才驅動”三位一體涉外法律服務保障體系,通過制度創新培育內生動力,通過平臺整合提升服務能級,通過人才戰略夯實發展根基,著力打造中部地區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為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法治新動能。這既是服務國家開放大局的自覺擔當,也是破解企業“出海”困境的關鍵舉措。
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和踐行者,是涉外法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面對人才短缺現實,河南積極探索政府與高校協同育人新路徑,通過整合司法實務資源與高校學術優勢,推動教育模式創新突破:系統完善涉外法治、數字法治等新興交叉學科體系;創新雙導師制、實務課堂等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鏈條法治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復合型人才。這種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讓人才培養與戰略需求同頻共振。
立足此框架、著眼于實際,下一步要在平臺搭建運行、制度供給以及鼓勵性政策落實等方面細化、執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河南方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貢獻力量。設立涉外法治研究專項課題,鼓勵師生與實務專家共同攻關實踐難題,促進成果轉化;打破體制壁壘,調動司法行政系統涉外實務專家深度、持續參與育人過程;制定并細化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標準與反饋機制,確保培養成效;共同推動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涉外法治方向師生的國際交流與培養。
當前,河南正以法治創新為筆墨,在中原大地上奮力書寫涉外法律服務的新篇章。隨著政府與高校協同機制不斷深化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完善,一個立足中原、服務全國、聯通國際的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必將加速形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