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6家白酒企業網絡營銷虛假宣傳,貴州省仁懷市檢察院立案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開展醬酒網絡流通領域專項監督;
貴州省鳳岡縣檢察院制發檢察建議,推動全縣93家茶企入駐國家追溯平臺,有效防范假冒偽劣產品;
“旺草大貳”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惡意注冊,貴州省綏陽縣檢、法機關協同發力,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合力……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貴州檢察機關近年來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聚焦白酒、茶等特色產業,以知識產權檢察保護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努力為貴州省優化營商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數據顯示,2024年共起訴知識產權犯罪案件161件、374人,同比分別增長37.88%和43.04%;辦理知識產權民事檢察案件24件,對審判程序違法行為制發檢察建議9件,辦理知識產權行政檢察案件45件,辦理知識產權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1件。
圖為全國首個“抹茶資源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在江口縣揭牌成立。
強化協同保護 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大格局
全省檢察機關加大對假冒注冊商標、專利犯罪的打擊力度,完善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綜合履職機制,推動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
加強跨部門協作。貴州省檢察院、貴陽市檢察院先后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組建知識產權辦案團隊負責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實現省級、市級層面知識產權綜合履職;
構建跨區域合作。仁懷市檢察院與重慶市武隆區檢察院加強貴州茅臺酒知識產權綜合保護協作,暢通侵犯茅臺酒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線索移送渠道,統一案件證據、事實、法律適用等問題,加強茅臺酒跨區域協作保護力度;
加強檢企互動。各地檢察機關深入茅臺、習酒、人民小酒、金沙回沙等酒企傾聽訴求,廣泛征求其對檢察機關服務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議;
建立檢企聯絡機制。金沙縣檢察院掛牌成立服務和保障金沙醬香型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室,積極為金沙窖酒產業發展營造更好法治營商環境。習水縣檢察院在“百里酒城”集中區域設立習酒檢察室,護航白酒產業發展……
近三年來,貴州省檢察機關不斷通過機制創新,全省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為服務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法治根基。
2024年,全省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白酒類知識產權犯罪案件69件144人,提起公訴124件307人,依法嚴懲侵權犯罪,助力貴州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大追贓挽損,依托辦案最大限度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近三年共為酒企追回損失3200萬余元。
強化全鏈條監督 織密知識產權防護網
近年來,涉白酒知識產權犯罪呈現出網絡化、利益鏈條復雜、公司化運作犯罪團伙等特征,增加了打擊難度。
對此,全省檢察機關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堅持全鏈條打擊,大力打擊非接觸犯罪,嚴厲懲治涉茅臺酒犯罪和公司化運作犯罪團伙,切實加大白酒產業保護力度。
圖為白酒侵權行為以制假售假為主。
在周某某等18人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案中,所有侵權白酒均通過“網絡銷售”,從生產材料提供、侵權白酒生產到對外銷售形成完整犯罪鏈條,涉案金額上千萬元,不僅侵犯了權利人商標權,還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針對此案,遵義市檢察機關兩次退回補充偵查,實質性介入引導公安機關全面取證,通過全面審查判斷,強化證據運用,準確認定犯罪事實,最終全鏈條嚴厲打擊侵犯白酒知識產權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維護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積極推動白酒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依托數字檢察的助力,檢察監督進一步強化。
遵義市匯川區檢察院研發“品牌名酒知識產權綜合保護法律監督模型”,運用知識產權領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強化侵犯白酒產業犯罪追捕追漏,實現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
遵義市播州區檢察院建立保護白酒知識產權法律監督模型,依托模型向公安機關移送線索93條,公安機關對涉嫌犯罪的12人立案偵查……
織密知識產權防護網,既要服務大局“強辦案”,也要聚焦源頭“強治理”,全省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推動白酒產業可持續發展。
突出基酒市場保護。貴州有白酒生產企業500余家,白酒小作坊7000余家。近三年來全省檢察機關積極助力基酒市場保護,對用廉價白酒勾兌灌裝假冒知名白酒、用工業酒精勾兌白酒等違法行為人提起公訴。
助力包材市場整治。檢察機關加大源頭治理,對提供侵權白酒品牌標識,為下游制售侵權白酒犯罪提供幫助行為的違法犯罪人員依法提起公訴。
助力寄遞物流運輸行業整治。遵義市、安順市檢察機關針對快遞、物流經營主體知假運假,或者未履行收寄驗視制度、未實名登記、未開箱驗貨等監管漏洞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和宣傳教育,有效堵塞假酒流通渠道。
聚焦茶產業 突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茶香正濃時,檢察官送法進茶山。
在今年鳳岡鋅硒茶春茶生產旺季,鳳岡縣檢察院檢察官來到土溪鎮茶葉司法保護基地及各茶青收購點,向群眾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督促相關部門落實茶葉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引導群眾從源頭上自覺維護地理標志產品,推動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全過程監管。
鳳岡鋅硒茶香飄萬家,離不開檢察力量的守護。
去年以來,鳳岡縣檢察院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強化法律監督,為茶葉的品質安全保駕護航,讓這片綠葉成為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8件,嚴控土壤、水等生態紅線,從源頭助力打造干凈茶;推動93家茶企入駐國家追溯平臺,有效防范假冒偽劣產品,讓消費者喝上放心茶;聯合相關部門建立《關于鳳岡鋅硒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實施意見》等長效機制,確保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之省好山好水育好茶。貴州省各地檢察機關聚焦本地茶企,通過設立基地、工作室、工作站等強化普安紅茶、鳳岡鋅硒茶、余慶小葉苦丁茶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綜合履職提升茶產業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質效。
2024年6月,全國首個“抹茶資源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基地”在江口縣揭牌成立,省、市、縣三級法院、檢察院一體化聯動履職,揭開了以法治之力護航銅仁抹茶健康發展的序幕;
同月,由普安縣檢察院設立的“普安紅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室”揭牌成立。立足該縣茶資源優勢,法院、檢察加強部門聯動,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對普安紅茶進行有效保護,對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形成打擊力度;
圖為檢察機關加強普安紅茶知識產權保護。
湄潭縣檢察院立案辦理6件民事公益訴訟、1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對“遵義紅”“湄潭翠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公用品牌被違法亂用線索開展監督,推動地理標志規范使用,護航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從茶園到云端,都勻市檢察院攜手多方創新全鏈護茶模式,推動州、市兩級建立地理標志分級保護機制,與法院、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協作,引導組織茶農、茶企、茶協,共同構建從種植源頭到市場流通的全方位保護網絡,實現產業保護與公共利益維護的雙重目標。
法治護航,向新而行。在貴州省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聚焦知識產權保護,全省檢察機關充分落實好“監督與支持并重”理念的生動實踐,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