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化解夫妻矛盾、調解鄰里糾紛,這個“板凳會議”作用大
時間:2021-04-08 08:55來源:甘肅政法網責任編輯:檀嚴毅

4月2日一大早,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公安局打柴溝派出所所長狄世俊和同事再次來到轄區群眾潘某家里。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回訪。

原來,春節剛過,潘某與妻子發生矛盾,轄區民警花了20多天時間,一趟趟上門溝通,一次次開導紓解,最終完美地化解了矛盾。

這種根植于基層的調解方式,被形象地稱為“板凳會議”。

打柴溝鎮常住人口1.6萬,派出所民警在矛盾糾紛摸排化解中發現,當地家庭矛盾及婚戀糾紛尤為突出。為此,打柴溝派出所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采取靠前調解、進村入戶的方式,同司法所、鎮村干部、治安戶長、村法律明白人、鄉賢聯合起來,在群眾家里面對面共話家長里短,取得了顯著效果。今年以來,已經調處化解矛盾糾紛7起,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

“板凳會議”能量何來,魅力何在?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借鑒?日前,記者來到天祝縣一探究竟。

預防為主,準確掌握社情民意

3月2日下午,打柴溝派出所治安戶長微信群中上報了一條家庭矛盾的線索信息,正在附近入戶走訪的民警馬成彪、舒春陽立即趕往信息中所報的家中了解情況。

一進門就碰了一鼻子灰。馬成彪回憶,由于妻子陳某情緒不好,誤以為民警是自己丈夫潘某請來的“說客”,不愿交流。從陳某的只言片語中民警們判斷,這是一起因溝通不暢引發的家庭小糾紛,陳某很明顯在氣頭上,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民警們即刻來到丈夫潘某的住所了解情況,誰知潘某也一肚子委屈,情緒非常激動。“矛盾糾紛看似不大,一旦發酵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狄世俊說,“板凳會議”瞄準的就是基層“不起眼”的小事。

事雖小,卻難調解。民警們聯合鎮村干部一次又一次上門交流,潘某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何解決?潘某要求,民警代表自己把媳婦從娘家“帶回來”。

強制手段肯定行不通。之后的日子里,民警們常常雙方兩頭跑,設身處地為雙方談人情、講道理、舉實例、講法律,不厭其煩地化解雙方的“怨氣”。潘某在民警的勸說下主動上門給妻子及岳父岳母道歉,并積極看望住院的岳母,與妻子的關系也悄然好轉。時機成熟后,派出所教導員劉志鵬帶領民警向兩家老人發動“攻勢”,與他們促膝長談。終于,老人的心結也打開了。

3月25日,矛盾化解的潘某夫婦主動來到派出所感謝民警。

記者近日見到潘某時,他正謀劃今年種30畝高原夏菜,鉚足勁好好過日子。

不把調解程序化,才是“走心”的調解

從“滅火”向“防火”轉變,從程序化調解到“板凳炕頭”拉家常的轉變,是打柴溝派出所化解糾紛的嘗試,也是天祝縣基層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與探索,更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以來天祝政法系統為民辦實事的一個鮮活事例和縮影。

馬成彪告訴記者,農村基層矛盾糾紛化解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因“難為情”而口頭化解的情況,“時過境遷,一些矛盾非但沒能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板凳會議”的魅力在于,民警充分考慮矛盾雙方的實際情況,不選擇給當事人帶來緊張情緒的派出所作為調解地點,而是聯合各方力量走進當事人家里,用時間和真情將矛盾徹底消除。

狄世俊舉例說,程序化調解最多花一個多小時,雙方簽一張承諾書而已。“不把調解程序化才能真正解決矛盾根源。我們調解一次矛盾時常會用十幾天時間,大家開玩笑說,‘沒有一張紙,全靠嘴皮子’,但實際效果非常好。”

同樣是今年3月份,打柴溝鎮一對即將外出打工的夫妻發生矛盾,雙方親屬情緒非常激動。派出所民警得知情況后,立即來到當事人家里進行矛盾調解。“一直持續到夜里12點,大家的氣才消。”馬成彪說,哪怕調解效果不理想,也有后招,事后回訪是他們矛盾糾紛調解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幾天我們不斷通過電話回訪得知,鬧矛盾的夫妻已經和好,現在正在西藏打工。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們心里都非常自豪。”

最近,打柴溝派出所召開會議,對調解成功事件的整個過程進行梳理,認真總結好的做法。民警們總結出三點。一是要扎實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認真學習黨史,從中汲取經驗,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二是要用真情感化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正和群眾成為朋友,才能找準根源,做到有效化解。三是要將調解前移,多利用“炕頭會”“板凳會”“地頭會”等方式拉近警民關系,根除矛盾糾紛,最大程度地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xj0991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