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啊...崽啊...是你嗎?”
“媽!是我...我回來了?!?/p>
近日
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公安局十一樓會議室
50歲的潘媽媽顫抖著伸出雙手
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摸索
當指尖觸到那張
牽掛已久的臉龐之時
這位盲人母親突然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這聲“媽”
她等了整整32年
1993年的廈門
兒子與父母意外走失
時光倒回1993年,潘媽媽和丈夫帶著8個月大的兒子,遠赴福建廈門務工,患有眼疾的潘媽媽看不見兒子的模樣,只能靠指尖一遍遍撫摸孩子粉嘟嘟的小臉,在廈門的日子雖然艱苦,但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比什么都幸福。
一天傍晚,8個月大的兒子突然發(fā)燒,夫妻倆帶著孩子從醫(yī)院看病回來后,累了一天的二人在簡易窩棚里沉沉睡去,一覺醒來卻發(fā)現(xiàn),兒子已不翼而飛!
“我在那附近找了幾天幾夜,哭的眼淚都干了?!迸藡寢屆棵肯肫鸫耸?,心頭依然疼痛。“最后錢也花光了,人也沒找到,只能回來了?!备赣H張國樂(化名)補充道。
2025年的進賢
愛與科技雙向奔赴
回到進賢后的幾十年間,夫婦倆從未放棄尋找兒子的下落,可因文化程度有限,經濟拮據,所有的努力都如石沉大海般,毫無音訊。直到2017年夏天,彼時在進賢縣公安局白圩派出所社區(qū)民警的萬小挺,在入戶走訪中得知夫婦二人的遭遇。
“叔叔阿姨,現(xiàn)在通過采血就能比對DNA找孩子......”萬小挺耐心向二人講解公安機關的尋親工作機制,并積極上門為夫婦二人采集血樣。
時間又悄然過去了八年,令潘媽媽沒想到的是,2024年12月,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廈門,32歲的吳小樂(化名)也在機緣巧合之下錄入了血樣,“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收養(yǎng)的,所以我一直有個愿望,就是想知道我的親生父母是否還在等我?!?/p>
2025年4月中旬,公安部尋親數(shù)據庫突然響起清脆的提示音,作為縣公安局尋親聯(lián)絡人,刑偵大隊民警沈聲浩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聯(lián)系上了張國樂(化名)一家,“張大哥,您的孩子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32年
淚水在此刻決堤
重逢時刻,吳小樂(化名)剛說出第一句“爸、媽”,潘媽媽就踉蹌著撲過去,她的手指依次劃過兒子的眉骨、鼻梁、嘴唇,“崽啊,我的崽??!”她把兒子的手緊緊的抓在自己手心里,這一次誰也不能讓他們分開,“媽媽老了,但媽媽從來沒忘記你。”
張國樂(化名)背過身去抹眼淚,這個年近六旬的漢子,此時此刻既高興又靦腆,三個妹妹圍上來,輕輕觸碰這個從未謀面的哥哥。吳小樂(化名)激動的將父母緊緊擁入懷中,32年的思念在父母的懷抱和家人的簇擁中盡情釋放。
這場跨越32年的重逢,是全國2.3萬例“團圓”行動成功案例的縮影。當DNA技術打破時空壁壘,當千萬民警接力尋親,那些被偷走的時光正在慢慢縫合,正如民警所說:“我們多跑一里路,多采一份血,就可能讓一個家庭少流十年淚。”
愿天下無拐,愿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目光中慢慢長大,愿所有等待,終能換來一句——“爸媽,我回家了”。